引發的思考:仍然是思想性、有意義與有意思,孰重孰輕的問題,即小學生作文評價著重追求什麼?此外,什麼叫童真、童趣?凡是童真、童趣的都可以入文,而且都應該予以高度的評價嗎?再有,像這樣的作文,應不應該予以修改?比如,“後來小了一泡便”,這樣的句子應該刪掉嗎?歸結起來的問題是:作為語文教師要不要對學生的作文進行修改?修改什麼?修改到什麼程度?此類問題不澄清,教師將無所適從,學生也會產生迷糊以至困惑。
【例3】 捉蟲子
(原文)一天早晨,我到陽台上拉窗簾,突然發現有一隻小蟲子在爬。
這隻小蟲小小的,綠綠的,長著一對銀白色的翅膀,好可愛!我從來沒有見過,它是什麼蟲啊?
我想捉住它,便從筆筒裏抽出三支熒光筆,擋住小蟲的去路。小蟲真聰明,轉了個身,掉頭朝沒有筆的方向爬走了。我又連忙抽出一支筆擋住它,心想:把你四麵圍住,這回看你往哪裏跑?可沒想到,小蟲撲撲翅膀,飛走了!
哎呀,我真笨!我怎麼就忘了它還有一對翅膀呢?
【不同的評判】 這是小學二年級學生寫的,在第五屆上海市寫作教學峰會上,獲得完全一致的好評。但這篇作文有個“死裏逃生”的過程:特級教師徐鵠去朋友家裏作客,知道朋友的孫子,在二年級就已經會寫作文了,便隨口問小家夥最近寫了什麼?小男孩滿是委屈地說:“我剛寫了一篇作文,媽媽說寫得很無聊。”徐老師讓他說來聽聽,男孩把自己的作文複述了一遍,徐老師邊聽邊記,聽完拍手叫好。家長、老師、小學生對同一篇作文的感覺是不同的,小學生對媽媽的評判說“很無聊”顯然不讚同,不過,他肯定不知道怎樣寫才不無聊。
【引發的思考】 一個說無聊,一個拍手叫好,出發點、評判點是不同的。這小男孩寫的是自己的生活。而大人們對生活的認識以及對生活的表達是不同的。這裏需要思考的問題是:小學生作文一定要寫自己的生活,但寫生活的什麼?小學生生活中的一切是不是都可以寫?這一問題的背後,仍然是:無聊是沒意義,卻有意思,有意思的生活是無聊的嗎?
【例4】 菊花
原文大意:《菊花》是一位小學三年級學生的作文。這篇作文運用了排比、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並且比較熟練,文字優美,結構分明。
【不同的評判】 對這篇作文,小學與中學教師給出了完全不同的評判,幾位小學教師都給出了高分。而初中、高中教師卻隻給了個“及格”,即使給“及格”也很勉強,理由是:寫作文的套路痕跡明顯。他們認為,按套路寫作不會得高分。
【引發的思考】 思考之一,小學與初中、高中教師對同一篇作文不同的評判,說明他們評判的標準是不同的,不同在哪裏?為什麼不同?難道作文評判標準不具有年段的整體性和延續性嗎?存在不存在中學教師對小學教師的“輕慢”,以及“輕慢”中的否定?思考之二,學生寫作文究竟有沒有套路?如果有,應該是什麼樣的套路?換言之,什麼叫作文的套路?最為關鍵的是:按套路寫作,不能獲得高分嗎? (待續)
(成尚榮,著名語文教育專家、國家督學)
大家論語
一、何謂語感?
從語言學角度看,語感是一種語言運用能力,是語言隱含意義的一種深刻的直覺。從教學論的角度看,語感是一種語言修養,是在長期的規範語言運用和語言訓練中,養成的一種帶有濃重經驗色彩的、比較直接迅速的感悟、領會語言文字的能力。筆者認為,語感就是人們在長期言語感悟和語言運用中,獲得的一種對語言文字直覺的感知、領悟和把握的能力,它具有直覺性、會意性、聯想性、情感性、整體性和個別差異性等特征。
在語文教學中,我們要通過反複練習,使學生閱讀時,腦海中能把文字符號立即轉化為生動活潑的畫麵;能讀出文字背後的意思,領會蘊藏在文字之中而溢於文字之外的神韻;能披文入情,與作者同喜同樂,產生情感的共鳴;能把文章的思路和語言組織規則地映入腦海,以形成熟悉的模式,使學生具有良好的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