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香沐浴中的一群 “螞蟻”
隨筆
作者:張波
天上掠過一群大雁的身影,留下一兩聲雁陣的鳴聲。
那個午間的教室靜悄悄。未進門就看見同學們捧著書讀著。我微微地笑了,幸福感一絲絲地從心頭漾起。
我輕輕地走到講桌前,用心地批起了他們前天寫的《新年的第一場雪》。輕盈明快的文字間流淌著兒童獨有的情愫,翩飛的雪花中跳躍著的那顆顆童心純澈、澄明,似乎又回到了那個飄舞的瞬間,不覺笑出了聲。
猛然抬頭,才發覺自己的笑是那麼的突兀,擾亂了學生的閱讀場。看到幾位學生抬頭也朝我微微地笑著,我不覺合掌致歉,示意他們繼續看自己的書。
撐著下巴看著同學們靜心閱讀的“小書迷”樣,突然有一種攝影師的衝動:悄悄地將他們的讀書百態攝下了一張張靜讀照。這下,幾個原本還不能沉下心去的學生也投入地讀起手中的書了。每一個學生的心都是獨特的,閱讀會讓他們更靈動、更智慧。
定能生慧,閱讀是學生通往個性和詩性的陽光大道。從幾年前開始,我就執著地堅信著。文化兒童是最好的教育,也是最可以豐富兒童的教育。文化兒童,得努力讓自己有些文化。於是,讀書也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為了在兒童麵前以身作則,我讀、我思、我寫,和兒童們一起分享書香的快樂。
語文課始或課尾給大家講故事,是期中檢測後我給兒童們的再一次承諾。開學時也曾有這樣的豪言壯語,隻可惜時斷時續,有時借口課的內容緊而自悔其約了。
前一段時間,靜心讀了曹文軒的《草房子》,又想想一直以來就固執地認為,語文學習更多的是得益於對閱讀的喜愛而日久積澱的底蘊,便對自己廢棄了與學生們一起分享閱讀的路徑而感到不安。同學們總喜歡和我一起讀書交流,每次要講故事,請他們作出選擇,他們總會異口同聲地說:“張老師講,張老師講。”聽到我講故事了,一個個眼睛發亮,喜形於色。想起這些,和同學們一起讀作品的快樂與幸福就彌漫在心間。
這段時間一直在和同學們讀王一梅的《書本裏的螞蟻》,這是一篇童話,是青年作家王一梅的童話代表作和成名作。講了一隻螞蟻爬到花蕊裏睡覺,一個小姑娘把小螞蟻睡覺的花采下來,夾進了書本,這樣小螞蟻就被夾得扁扁的,像書本裏的一個小字了。一隻被書夾扁了的小螞蟻,就這樣帶著書中的文字,組成了一個個變幻無窮的故事。盡管有的學生看過一遍了,盡管一半多的學生手裏也有一本。可他們還每天渴望和我一起交流,都爭著將手中的書遞給我,努力繪聲繪色地講著。我不時給同學們提著小問題,不時拿我們自己和書裏的主人公作個比較,乘機不露聲色地“灌”一點做人的小道理,發現同學們都欣欣然地接受了。語文是育心的,我再一次肯定地對自己說。邊講邊癡笑著,邊講邊傷感著,邊講邊思考著,時間總顯得特別的快。往往一段結束,學生還想聽下一段,甚至不肯下課玩耍、休息,直嚷嚷著:“我們不要下課,我們不要下課!”就連班裏最頑皮的幾個男孩,也喊著:“一定要把這個講完!”
這樣和同學們一起讀著,我發現他們和我的感情也日漸好了。這真是一舉多得的好事。現在,我真想多抽時間和學生們讀完一本再讀一本,一起沉浸在閱讀的無邊幸福中!
是啊,“教師的閱讀是讓學生飛翔的第一步,也是使一枝梅花變成‘一枝春天’的魔法石”。作為文本的引領者,教師的閱讀量與閱讀率就決定了課堂上每一句話的分量,也決定著學生人生每一步腳印的深淺。延伸的閱讀化成教師的修養與感悟,也增強了詮釋者的詮釋能力,詮釋最後化成涓涓細流,流進學生的心田,溫馨而堅韌。
靜靜地,靜靜地,我和同學們在書香中看到了一個個美麗的夢。
有夢的學生是幸福的。
我和學生一起看到了一座異彩紛呈的花園。他們每個人的名字都代表著一種格調,代表著一種想象和智慧。
孫幼軍的名字,意味著明淨之中的灑脫,像一片成熟的醉人的麥子。
楊紅櫻的名字,意味著溫柔之中的體貼,像微風中婀娜多姿的柳枝。
湯素蘭的名字,意味著雅致之中的風韻,像陽光下含笑的向日葵。
王一梅的名字,意味著幻想之中的奇妙,像隨風飄蕩的蒲公英。
……
他們都很了不起,每個人都有一個裝滿童話的小木屋。
我和學生就像是書本裏的“螞蟻”,在書本裏不停地走著,讀著,編著一個又一個的故事。
(作者單位:連雲港市贛榆縣石橋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