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逐夢想,追逐光明
前沿報告:【在職提升之道】
作者:陶春
組稿、策劃、約稿、采訪、編稿等既是工作,又是學習,這種在工作中學習的靈活、豐富,猶如世界的學術生態、大自然的生物物種一樣絢麗多彩。
六一國際兒童節之前,帶著妻兒觀看3D電影《瘋狂原始人》。原始人的驚奇、探險、幽默與瘋狂把觀者引入了身臨其境的歡樂穀,孩子們前俯後仰地放聲大笑,大人們也在歡樂中得到放鬆。伴隨著笑聲,原始人曆經磨難,對於夢想、對於光明的追尋終成現實。笑過之後,我想起讀碩士研究生時,導師梁駿教授講述的柏拉圖“洞穴理論”提及的那個洞穴。
新聞媒體,曾是無數文學青年的夢想,無論你是高中的理科生還是文科生,抑或是大學裏的工科男,隻要是愛寫點東西,都有一個寫作夢、媒體夢。對夢的追逐,有的放在理想中,有的放到了現實中,很多年之後,許多同行者已轉行、轉型。還好,我還在現實中堅守著這份夢想,堅守著對文字、對語言的喜愛。從高中月光下寫詩歌、發表詩歌,到大學發表散文,再到義無反顧地從工程師行當轉型為媒體人,伴隨二十年人生路的,是一篇篇文章、一個個故事。
一
初進學習時報社時,被胡錦濤同誌《重視學習,善於學習》的發刊詞所吸引;被鄭必堅校長倡導的“依托於讀書,著眼於問題”的理念所折服;更被徐偉新、鍾國興等總編輯朝氣蓬勃、拚命三郎般的熱情和激情所感染。讀書、問題,成了辦報的兩大法寶,學習時報從問題入手,刊發《落日的輝煌》,剖析康乾盛世衰敗的根源,反響強烈,發人深省。一個個問題,吸引著我們去讀書、去思考,看一篇篇好文,讀一本本好書。時至今日,鍾國興總編依舊以著眼於問題、善於發現問題、研究前沿問題,嚴格要求我們。鍾總編對稿件的要求是極為嚴格的,一次稿件上有一個詞“昨日黃花”,我並沒有發現有什麼不妥,鍾總編一筆改為“明日黃花”,我一翻詞典,果真如此,自知功力還差十萬八千裏。
“三基本”(馬列主義基本問題、毛澤東思想基本問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基本問題)、“五當代”(當代世界經濟、當代世界科技、當代世界法製、當代世界軍事、當代世界思潮)是鄭必堅校長在中央黨校倡導的很重要的課程。除此之外,還有“十大觀”(宇宙觀、人生觀、價值觀、民主觀、倫理觀、人權觀、主權觀、民族觀、宗教觀、文化觀),“觀觀”都是靶點,文章既要深入又要好讀,既要把握發展大勢又要根植中國大地、實事求是。“十大觀”版麵的任務落到了我的頭上,梳理文獻,電話聯絡,麵談約稿,開會組稿,一頓忙活,刊出文章,國內外有反響,很有意思。
民主觀是十大觀之重要一“觀”,要推動中國的民主化進程,推動社會的進步。我們在報社小北院的大會議室召開了一次座談會,高放、李景鵬、俞可平、毛壽龍、燕繼榮、劉春、侯少文等知名專家學者暢談民主化進程,時任總編徐偉新大力支持座談會。開座談會之前,我去徐總編處彙報會議安排和有關事項,我把要點記在紙上,邊看邊彙報,徐總編很關心也很風趣地打斷我,說:“這麼點事情還要看稿子?講話談工作,沒有必要拿稿子,都應該記在腦子裏,要心中有數,要善於脫稿講話發言,你說對不對?”此事對我影響很大。徐總編大力支持報社同誌讀書學習,還為一些同誌在外學習提供便利,並且報銷部分學費,我雖然未趕上這一政策,但也受到這一理念和精神的鼓勵。
二
工作中學到的點滴,一輩子受用。龔育之校長多次參加報社的編前會、座談會,還在報上開設了“黨史劄記”專欄。他指出,學習時報不能辦成馬克思主義老太太,沒人愛看;也不能辦成濃妝豔抹的青樓女子,過於輕薄;要辦成大家閨秀,要有涵養,要耐看。後來我負責的“科學技術”版約請龔校長的夫人孫小禮教授撰寫了“從科學史汲取智慧”係列文章,知道了更多龔校長的經曆和故事,那種與病魔鬥爭的堅強樂觀,那種對學問對真理的執著堅韌,那種實誠鮮活的文風,成為我們學習的楷模。
在報社工作受到的都是鼓勵。記得第一次到沈寶祥顧問處送稿件,沈老師對我這個年輕人很感興趣,告訴我所從事的工作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業,雖然待遇差點兒,但你們年輕人一不小心進入了一項關係國家民族發展的偉大事業。後來沈老師也多次在會上強調這一觀點,讓我們做有心人、讀書人。同樣,第一次到文史部找李書磊老師談十大觀之“文化觀”的選題策劃組稿工作,他也是對我這個從工程師轉型做文字工作的年輕人給予很多鼓勵,要我多讀書,特別是多讀文史書籍。後來與李老師多有接觸,談到他在學習時報上發表的文章和一些經典文獻對我們年輕人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