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傳播中“沉默的螺旋”
理論視野
作者:朱海青
德國學者伊麗莎白·諾依曼對輿論與大眾傳播的關係進行研究,提出了“沉默的螺旋”假說。根據諾依曼的觀點,“如果人們覺得自己的觀點是公眾中的少數派,他們將不願意傳播自己的看法;而如果他們覺得自己的看法與大多數人一致,他們就會勇敢地說出來”。①“大眾媒介通過關注多數派的觀點來營造一種‘意見氣候’從而影響和製約輿論,輿論的形成不是社會公眾理性討論的結果,而是‘意見氣候’的壓力作用於人們懼怕孤立的心理,強製人們對‘優勢意見’采取趨同行為這一非理性過程的產物。這種環境認知所帶來的壓力或者安全感,會引起人際接觸中的‘劣勢意見的沉默’和‘優勢意見的大聲疾呼’的螺旋式的擴展過程,並導致社會生活中占壓倒優勢的‘多數意見’——輿論的誕生。”②
Web2.0時代,新的公共空間——網絡公共空間被開辟出來。人們在網絡公共空間通過各種新媒介平台實現信息傳播、意見的交流與交鋒、討論協商公共事務等行為。微博是新媒介平台的一個代表。微博,是一個基於用戶關係的信息分享、傳播以及獲取平台。③微博從誕生開始,以它強大的互動性、進入的低門檻、人人可以享有表達權等優點,而被認為顛覆了科層製及集權結構,打破了以往傳統媒體對話語權的掌控。因此有觀點認為,傳統的傳播效果論中“沉默的螺旋”魔咒被微博打破了。
從理論上講,由於微博傳播的匿名性和網絡傳播群體結構的鬆散性,“更多受眾會在應對可能發生的群體壓力時,選擇轉移話語平台,繼續發表自身的意見和觀點,以平衡在另一個群體中的失調和群體壓力,這樣在網絡空間中就大大降低了從眾行為的發生”。④所以“沉默的螺旋”在微博傳播中有可能被打破。但是從微博傳播模式中追根溯源,“沉默的螺旋”理論的基本前提在微博傳播中依然存在。
等級分層在微博傳播中依然存在
微博權力格局可以分為複製現實權力格局和建構新的權力格局兩種。
1.複製現實權力格局
從運營者角度看,如新浪微博所設立的加V賬號、微博達人賬號及一般賬號等,是在有意識地劃分等級。尤其是加V賬號博主,在現實世界即是在某領域擁有權威話語權的人,賦予其特殊的頭銜,是讓其發揮與現實身份對等的輿論引導作用。所有微博受眾按照精英與大眾的分野被區別開來,按照一定的標準安放到所在等級中。人們受心理習慣影響,會按照現實空間中自己的地位和人際關係結構做出行為,符合應該呈現的形象。在網絡社交中產生現實的代入感,比如社會底層人群,人微言輕,通常不發表意見,在網絡世界也有可能大部分時候保持沉默,即使有想說的話也不發表出來。
而權力等級的最高一級——微博的管理者,掌握著刪除博文和取消賬號的權力,微博無疑不是真正自由的、沒有等級、沒有界限的自由討論空間。
2.建構新的權力格局
一些人在網絡空間建構一個與現實不符的理想“自我”,如一些微博達人,按照自我設想將自己打造成受歡迎的、擁有一定影響力的意見領袖。但這並沒有打破層級製的劃分,有人登上金字塔頂端,自然有人下降為金字塔底端。一些人在現實中很活躍、在人群中擁有影響力,但在網絡中不一定就呈現為相同的形象。這樣的權力分配與現實不是對等的,而是對現實世界的權力結構進行了部分重組。
虛擬的層級劃分仍然會使受眾在心理上產生一種先驗的屈從傾向,屈從於由這個結構所規定的比自己層級更高的權威,做符合自己所在層級特征的“沉默的大多數”。所以意見交鋒大部分存在於名人之間,大部分普通網民隻是隔岸觀火或附和名人的觀點。
意見領袖在微博傳播中依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