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快媒體語境下的傳統期刊提速策略(1 / 2)

快媒體語境下的傳統期刊提速策略

新聞實踐

作者:王惠

第3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國網民規模達5.64億。其中,手機網民規模突破4億。①手機上網人數的爆炸式增長,標誌著我們正大踏步進入一個快媒體傳播的時代。所謂快媒體,就是以數字化網絡等為依托的新技術支撐體係下出現的新型或新興媒體形態,如微博、微信、QQ、推送短信、桌麵視窗、觸摸媒體等。本文所指的快媒體,既相對於報刊、戶外、廣播、電視四大傳統意義上的媒體而言,又特指眾多新媒體中以快速傳播製勝的亞媒體種類。

麵對快媒體,傳統期刊的生存空間在哪裏?要跟上快媒體的流行步伐,傳統期刊提速的策略又有哪些呢?筆者試從以下幾個方麵進行探討。

大數據環境下提升數字化的主動性

新媒體的本質就是數據分析。“大數據時代,信息的內涵已不僅僅是消息等新聞,而是各種各樣的數據。這就要求媒體必須適應新的信息生產和傳播方式,以多元化媒介來承擔信息傳播的職能。生產、分析、解讀數據,探索一條為受眾和用戶提供分眾化服務和體驗的媒體發展之路,將成為媒體競爭的必備技能”。②在激烈的媒體競爭中,傳統期刊不可回避地麵對數字時代的“數字化”或“被數字化”選擇。

最初,傳統期刊隻是把數字信息化當作一種錦上添花的“摩登”元素。而在一個時期的探索式運行之後,越來越多的期刊領軍人開始積極主動地向互聯網方向轉型。一些著名的期刊如《三聯生活周刊》、《中國新聞周刊》、《新周刊》等,其數字化網站也與紙媒體互為補充、相得益彰,紙媒體和數字媒體的合力起到了“1+1>2”的效果。這些做得較好的期刊網站,雖然不能在海量數據的提供上與門戶網站相比,但是其獨有的雜誌化頁麵,給網民帶來了特有的視覺體驗和閱讀快感。雜誌網站可檢索及可回看的閱讀模式,既可以實現單期期刊的平行閱讀,也可以實現某一板塊的縱向比對式閱讀。

“全民記者”時代積極發聲

“全民記者”這一稱謂,是伴隨著新媒體和快媒體應運而生的。“全民記者”的出現,意味著民眾在收集、報道、分析和傳播新聞、信息的過程中開始發揮主動作用。麵對來勢洶洶的快媒體變革,傳統期刊的生產方式和語法規則也在遭遇來自新勢力有史以來最嚴重的挑戰,正視“全民記者”領銜的快媒體語境,保持本期刊的“官方發聲”,從而實現傳統期刊由量到質的深刻革命,就顯得時不我待。這裏的“官方”不是狹義的來自政府層麵的聲音,而是指期刊所有者或主辦方這一媒體集團的意誌體現,帶有專用的、權威的意思。

在一個人人都可以發聲的“全民記者”時代,來自官方的聲音更不容忽視,誰高高在上對輿情唯恐避之不及,誰就失去了與民眾互動的先機;誰俯下身來,和民眾平等交流,誰就占得了真誠溝通的良機。傳統媒體要在新媒體語境下積極尋找自己的發聲點。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隻把微博當成期刊的一個發布渠道,那麼讀者依然不會買賬。中國期刊協會會長石峰認為,期刊開通官方微博較之於傳統期刊,最大的區別在於讀者在分享內容的同時,可以參與評論,可以與作者進行無縫交流,而不再是以往單純的內容分享。③這樣官方微博可以通過激發大家的共鳴,實現讀者資源的充分利用和共享,較好地彌補期刊作為平麵媒體互動性的不足。

提升黏性用戶群的忠誠度

在媒體使用和媒體傳播過程中,有一個極其重要的指標就是用戶黏性。快媒體語境下,衡量一個互聯網公司成功與否的最關鍵指標就是他的用戶群的黏性表現。無論這些新媒體的擁有者如何在意用戶的忠誠度,但是一個不可回避的現狀是:用戶黏性具有“邊際遞減效應”,即每個用戶都具有“喜新厭舊”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