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新聞,要深挖洞廣積糧
采編技法
作者:豐峰
行走新聞之路,總有難忘的心得和體會。20年前,我剛剛接觸新聞采編時,有一位同事,和我一樣都是初學乍練的新手,但在采訪中,相同的事件,相似的人物,他總能“出彩兒”,因此贏得領導的表揚和同事的讚譽。我向他討教秘訣,他緩緩地說:“抓新聞要深挖洞廣積糧,背景了解得深,知識積累得多,采寫的稿子才能與眾不同。”這句話,我至今難忘並受益匪淺。
一
2008年,我和山東電視台記者合作采製的電視新聞《采石坑巧打扮 城市傷疤變氧吧》在《山東新聞聯播》播發,並榮獲當年“齊魯環保世紀行”好新聞一等獎。稿件主要反映了日照市創新城市發展思路,因地製宜,把市區的三個廢棄采石坑精心改造成人工湖的理念和做法。稿件播出後,《山東新聞聯播》值班主任專門打來電話給予表揚,山東省有關部門的領導也就此稿做出批示:“日照的做法很有指導意義,日照的實踐說明,城市建設要以人為本,多一點科學性,多一點綠蔭,城市才能更美好。”
這條引起有關部門領導重視、得到同行認可,並在播出後產生良好影響的稿件是怎麼采寫的呢?
最初接觸這條新聞線索,是要采編一條動態短消息:十一長假前,日照市三個公園免費向市民開放。接到采訪通知後,我按部就班抵達現場,了解情況,采訪拍攝,很快就完成任務。當天,這條消息就在《日照新聞》播出了。事情似乎到此為止了。
當時,為了寫稿方便,我讓日照市建委把相關背景資料的電子版發給了我。資料很多,為了盡快完成稿件,我隻看了其中的一份講話材料,那上麵包含了寫動態短消息所需要的全部新聞元素。完成工作任務後我沒有把其餘的資料束之高閣或幹脆刪除,而是習慣性地查看了這些文件和講話稿。於是,我發現了“新大陸”:從新中國成立初期到上個世紀90年代,現在的日照新市區所在地因開采石材,留下了三個麵積較大的廢棄采石坑,成為這座城市難看的“傷疤”,也給城市建設帶來了難題。對於廢棄采石坑的處理,日照市曾多次組織專家進行過論證,提出過整體填埋、建設地下設施等方案,但都因工程量過大、耗資不菲而被迫放棄。後來,他們根據市民提出的就勢改造、蓄水造綠、綜合利用、變廢為寶等建議,又重新組織專家進行考察論證,決定分期對三個采石坑進行綜合改造,蓄積地下水和周圍雨水,建設湖濱生態公園。這一做法既可以為周圍綠化灌溉提供水源,還可以減少采石坑改造成本,更重要的是可以變廢為寶、還景於民。改造後的三個人工湖每年可為城市提供80多萬立方米用水,灌溉新市區100多萬平方米綠地。湖裏還養殖了多種魚類,種植了水生植物,形成了一個穩定的生態群落。
通過閱讀背景資料我了解到,日照的做法在全省乃至全國都是一個創新,而且非常符合當時中央提出的“牢固樹立和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麵協調可持續。可持續,就是要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處理好經濟建設、人口增長與資源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我想,變廢為寶、惠澤民生、保護環境、生態建市,把昔日的采石坑變成城市的風景線,這不正是日照市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一個縮影嗎?通過與《山東新聞聯播》值班主任積極溝通,山東電視台很快派出記者和我一起采編完成了報道《采石坑巧打扮 城市傷疤變氧吧》。
回顧此稿的采編過程,感觸最深的一點就是:抓新聞,關鍵是要重視對背景資料的了解研究和對各類知識的學習積累。隻有熟悉情況、了解問題,才能認清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抓到真正的好新聞。如果沒有對相關背景的深入了解,沒有日積月累培養出的新聞敏感,是不可能采製出這樣的稿件的。
二
恩格斯曾指出新聞工作者的普遍弱點:“新聞事業使人浮光掠影,因為時間不足,就會習慣於匆忙地解決那些自己都知道還沒有完全掌握的問題。”的確,記者的職業特點之一就是麵麵俱到但又淺嚐輒止。時間不足與搶新聞似乎是一對無法破解的矛盾,其實不然。其破解之法就在於做事不可臨渴掘井而宜未雨綢繆。如果在采訪前就能下工夫把新聞背景好好研究一下,再結合日常積累的知識和經驗,從而獲得對采訪事物的總體性把握,那麼當新聞發生的時候,就不會用孤立、片麵、靜止的眼光看待它,而是會自覺地把它放在一個較為宏觀的背景上,進行比較,做出判斷,提出自己有建設性和前瞻性的觀點,捕捉到別人意識不到的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