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民國時期地方商業報刊的辦報特色(1 / 2)

民國時期地方商業報刊的辦報特色

傳媒史話

作者:何秋紅 張鵬

近代江蘇南通這個崛起於中國東部沿海,並“以‘新世界’和‘模範’著稱的奇特區域”,①“在表象上呈現出現代性景觀:電影公司和講英語的交通警察出現在林林總總的事物之中”。②《通海新報》就是誕生在這一曆史時空中。該報創刊於1913年3月18日,終刊於1929年5月26日,是當時南通地區出版時間較長、影響較大的地方民辦報紙之一。由陳琛(葆初)、林仲希、劉乙青和張佐虞等四人共同創辦,聘劉偉任主筆,與林仲希共同負責報紙的編輯發行工作,陳竹坪、王苣搴為報館的主要編輯。該報頭由近代著名實業家張謇手書,社址設在當時南通城內寺街的通海新報館。

初時的《通海新報》為間日報(也稱為“隔日報”),1924年3月12日改為日報。總體來說,《通海新報》體現出以下幾個特點。

辦報為營利,亦有革命色彩

作為商業報紙,營利是《通海新報》的主要目標,同所有的商業報紙一樣,從創刊之始就非常注重廣告的經營收入,廣告費和發行費是報社的主要收入。自創辦之日起,《通海新報》就在第一二版刊發廣告,所刊廣告內容逐年增多,內容從航運、汽車、醫藥、生活用品、化妝品、戲院到孩童使用的用品,無所不有,刊出時間比較長的就是當時的“兜安氏馳名藥膏”和“兜安氏秘製保健丸”。整個辦報期間,廣告版麵一直都占到總版麵的1/2。第二版主要登載商品的價目表,如花布紗線、大生廠紗、複興廠麵、廣生廠油和糧食等商品的價格信息,另外還有輪船的上下水表。設有調查欄,實則為按期登載物價表,類似於今天的“黃頁”。

作為一份商業報紙,《通海新報》追求商業利益,但在民族大義麵前,卻高舉愛國大旗,體現出革命色彩。在上海“五卅慘案”前,該報就刊登了很多抗日的文章,1925年5月9日二版設置專欄“毋忘國恥”,刊發評論文章《國恥日紀念之特刊》,整個第三版是國恥日紀念特刊;1925年5月22日,《通海新報》發表評論《退還庚子賠款用途之支配》;1925年5月28日,《通海新報》二版評論《反對中日文化協定》。“五卅慘案”發生之後,報紙立即作詳細的連續性報道,南通學生後援會成立後,又報道後援會聲援上海鬥爭的情況,前後累計發表專文共27篇,曾經發表過評論性文章《哀學生》:

以中國學生為後援助工人起義,徒手遊行中國境內之租界而竟被捕房槍殺多名,天下事可哀痛孰有甚於此者,亡國之慘可於今日未亡時推想之……

1925年6月4日《通海新報》二版發表評論《全國國民亟宜奮起對外》,直接號召民眾起來抗日。此外,1928年5月,國民黨禁止搞紀念活動,而該報卻頂住當局壓力,刊登了《慰慈》、《悲壯可念的五月》、《今年的紀念五四》、《五九紀念與國民革命》等係列文章。

雅俗共賞,重視社會新聞

《通海新報》作為一份地方性報紙,立足於服務南通地區的社會經濟生活。它自創辦之日起就設有南通新聞專欄,及時報道南通經濟、政治、地方自治、教育等新聞。除了新聞之外,該報和其它的商業報紙一樣,也重視社會新聞,設有《本縣雜聞》專欄。該欄目主要是用來刊登發生在這兩地的奇聞趣事,如《老幼墜河遇救》、《惡棍毆警》、《白蒲賽會記》、《逼孀改節之惡》、《打胎斃命》、《枯骨駭人》和《土販恃有護符》等。這些刊登出的文章在語言上通俗易懂,多采用夾白夾文的寫作方式,符合當時人們的閱讀習慣,如曾刊登一篇題為《老幼墜河遇救》:③

城北濠河邊大陸家橋於昨初三下午二時許,有鄉間老嫗攜同幼孫行經該橋上,因所著之布裙經狂風卷起遮蔽其孫之麵部,其孫徒受虛驚,一時無措失足墮落河中,老嫗亦聯翩而下,疾聲呼救。適有駁貨船經過,其船夫隨即鳧水往救得以撈救得,慶更生,亦雲幸矣。

此外,該報也體現了“知識性”這一特點,如《佚聞》一欄中的《林典史》和《筆記》一欄中的《立夏秤人說》,就介紹了相關的曆史資料及背景。

報道及時,有較強的服務性

在新聞報道上,《通海新報》主張迅速及時,並從實際出發,切實為當地及周邊地區的讀者考慮,一方麵增加了報道新聞事實的數量,另一方麵讀者範圍擴大到南通周邊地區。自創刊後,該報就注重采集省內各地及周邊地區的信息,並設有《各縣通信》一欄,主要采集上海、崇明、淮安、如皋、鹽城、泰興、揚州、蘇州和溧水等地的地方新聞。這類信息的獲取均采用信件傳遞的方式,故稱為“通信”。報道內容大多簡短,扼要介紹當地發生的主要新聞事件,內容包括新聞背景、事件的來龍去脈等方方麵麵。通信都設有標題,如中華民國八年(1919年)九月六日該報的第二張第七版上的幾則通信的標題有:“如皋通信”《慘無人道之學董》、《李巡官因財忍辱》;“泰興通信”《市鄉農會之選舉忙》、《颶風傷禾》、《營長公田》;“崇明通信”《雷擊吃牌人》、《迷信未除》、《逆子受驚》、《小學生實行慈善》等。對於國內的重大新聞事件均采用“專電”的報道方式,如“五四運動”和“五卅慘案”兩個主要時期的新聞,都直接登載了來自北京和上海兩地的“專電”,有時也選登從南京發回的新聞,這都說明了報紙“開始重視直接采訪和迅速報道”。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