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轉折在於解放思想(1 / 1)

轉折在於解放思想

卷首語

在網絡已經改變社會生態的現實下,時代在呼喚著今天的思想者提供給我們前行的智慧。隻有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才會在思想的碰撞中激發出創造的火花。一個有思想力的中國也會是一個有競爭力的中國,也才會是一個值得期待的中國。

“秘書王瑞林走進鄧小平的辦公室,通知他該出發了,鄧小平放下了手中的書,出門閱兵,那是一冊線裝本的《資治通鑒》第九卷。”

這是《曆史轉折中的鄧小平》最後一集中一個意味深長的細節,當事人之一王瑞林現在仍健在,這顯然不是一個無中生有的想象,而是經過考證之後的情景再現。

讀史可以明鑒,知古可以鑒今。

在1976年之前,人們經曆了一個無法想象的荒唐年代。當理想主義蛻變成謊言遍地,當流行口號與現實生活脫節,當互相催殘成為生活方式,彼時的中國被推向了一個何等荒謬、何等危險的地步。這是轉折的開始,也是我們理解這段曆史必不可少的入口。

在此後曆經30多年的改革中,我們成功地打造出一個世界GDP第二的國家。這種成功來之不易,但與此同時,30多年改革的成功已經麻醉了很多人,或者說造就了一種非常奇特的現狀,人們一邊抱怨不已一邊卻擁抱著已有的利益,既不願意前進也不願意倒退,他們甘願在泥沼中遊泳卻不願意清理池塘。這使得當下改革進入了一種膠著的狀態。

人們常說改革進入了深水區,卻諱言我們進入了怎樣的一種深水區。這不是一池清水的深水區,而是利益糾結、錯綜複雜的渾水區。如何麵對這樣一種深水區?有人仍在試圖混水摸魚,有人選擇退而結網,還有人一心想澄清池水。既然觸動利益比觸動靈魂還難,那麼實事求是地麵對這種利益,比講大道理要更接地氣。無論是意識形態還是利益觸動,都不再是非黑即紅的時代,人們麵臨多樣的選擇,也因此需要營建多元的環境。

改革的建構當著眼於此,而破解的方式應在於思想解放。

從1976年到1984年的8年當中,中國經曆了怎樣的轉折,又如何確定了之後的改革方向,人們顯然並不會遺忘。重溫這段不遠的曆史,在朝野上下都激起了不同的反響,鄧小平在曆史轉折中的關鍵抉擇,就是八個大字——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這是對錯亂年代的糾錯,也是對之後中國的開拓,今日中國之發展軌跡,正是由此發端。

解放思想,對於今天的中國,仍是一服相當有力的猛藥。

當已故經濟學家科斯直言中國缺乏思想市場時,我們應該意識到改革的軟肋所在。在改革的表層,可以清晰地指向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政府行政效力的改革;而在改革的深層,則應當注意到社會思潮的變化,無論是經濟、社會、人文,在各個領域都需要有思想角力,有智慧交鋒,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才是春。

人們對於思想市場的饑渴,對於理性社會的向往,從未如此急迫。

在網絡已經改變社會生態的現實下,時代在呼喚著今天的思想者提供給我們前行的智慧。隻有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才會在思想的碰撞中激發出創造的火花。一個有思想力的中國也會是一個有競爭力的中國,也才會是一個值得期待的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