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產業轉變的密匙在哪裏?
宏觀
作者:陳宇飛
文化產業發展格局“求變”
文化部和財政部聯合發布的《關於推動特色文化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讀來頗有意味。看得出來,政府相關部門是真的著急了,所以才製訂出來這麼一部導向明確的指導意見,內容說得上是非常充實,涉及範圍也相當廣泛,凡有關文化產業,特別是特色文化產業的相關領域和問題,都一一照顧到了,這麼一個指導意見,基本上可以當成特色文化產業的操作手冊。
雖然如何理解和執行這麼一個指導意見,大家會有各自的把握和知會,但基本原則還是清楚明白的。但其實,我們理解,這個指導意見的核心,首先不在於要讓大家照著去操作,而在於意圖規範和梳理現有文化產業發展的大而無序、多而無緒的格局。
自2011年10月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製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後,各地,各級政府對於發展文化產業可以說是熱情高漲,文化產業發展迎來了新一輪發展大潮,各種規模的文化產業園區和開發區風起雲湧,看上去大的架勢是很有樣子的了。
但實際上,問題還是不少。
就目前中國的文化產業的大樣觀察,真正的有鮮明個性,有持久發展動力的文化產業樣態還太少太少。從早期成名天下知的北京798廠、751廠園區,深圳大芬村油畫村園區,上海田子坊園區來看,也都還存在著怎樣把特色做得更加突出,存在著如何繼續把產業內容構成做優、競爭實力做強、延伸效應做持久的問題。
說起世界上引人矚目的文化產業發展優秀樣本,無論是以創意為核心的美國紐約蘇荷區,還是以多種業態並立、多頭並進的德國魯爾園區和韓國首爾的沿漢江文化產業帶,都有其鮮明的產業指向和特色,都在做優做強上下足了工夫。特色是他們的立身之本,品質是他們的營銷底氣,其真正的生命力源泉就是不竭的創新機製和產業構成特色。細加分析,中國的很多早期樣本,其發展空間還不夠廣闊,很多的生長空間還都沒有利用起來,捕捉新發展機遇的能力還遠遠不夠。說來說去,做出特色,做優產業的關鍵,還在於如何有效吸納創意人才,有效激勵人才成長,形成優質的創業創意環境,並形成好的、持續的、符合文化發展規律的產業保障機製。
為什麼要“愁”特色?
文化產業的生命之本,就是特色是否突出,這幾乎成了決定文化產業發展的命門所在。
依中國的天然稟賦考察,中國的文化產業最不應該為特色問題犯愁。無論是從中國曆史文化的構成和流布範圍看,還是從中國社會現實生活的豐富性看,特色確實不應該成為問題,問題在於如何開掘、利用、營銷文化特色。中國的山河綿延萬裏,文化風貌、風土人情、風物特產極其多樣而豐富,特色本不是問題,問題在於,一旦提及文化產業發展,似乎就一定會陷入相對狹窄的文化產業窠臼中了。動不動就是文化產業園區,可園區有沒有像樣的支撐業態;或者就是傳統風貌一條街,就是動漫產業,似乎不如此,就不算是文化產業。可是支撐這些文化產業類型的人才、機製和市場拓展等稟賦條件,卻沒有或相對缺少客觀冷靜的分析。
發展產業的衝動並不能代替產業的實績。這就又涉及了一個關鍵問題,就是如何理解和把握文化產業發展的主旨。我們是把文化產業僅僅理解為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還是把它根本的文化屬性理解透徹。這成了關乎文化產業發展健康與否的密鑰。所以,我們必須從特色入手,以幾個關照點,去解讀特色文化產業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