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突出特色?
第一,突出特色,內容為王經營助力。
這涉及到整體的發展路徑問題。文化與經營的關係,萬萬不可顛倒,內容就是文化的生命,而經營永遠隻能是手段。文化產業當然地具有文化和經濟的雙重屬性,但根本上,文化屬性是血液,經濟屬性是平台。文化產業就是要以文化內涵為靈魂,以文化規律為指南,借助經濟屬性和經濟規律,拓展和推進文化產品的社會影響和收益。如果我們過多地以經營為主旨,很可能就會造成思路狹窄、方法單一、行動無措、格局過小等文化產業幼稚病。為了文化產業的前程,一定要破解的,就是產業經營為先,還是文化為先的難題。
第二,突出特色,做好平台做強品牌。
在《指導意見》中,對做好做強特色文化產業的平台問題,特別加以關照,對形成特色產業帶、特色產業園區,特色城鎮和鄉村,都提出了很具體的要求。這也是對各地方的文化產業發展實驗提出的整合要求。平台和品牌,是文化產業推展和行銷的基本前提。而其構成根本要件,就是特色。
對照這一要求,我們可以很清晰地在各個地區的特色建構上發現問題,比如很多城市都在熱衷的“明清一條街”、特色風貌街,這確實是突出文化特色,以城市文化平台的方式,推進文化產業發展的路徑。但是,客觀分析現在諸多所謂特色一條街,其實真正具備鮮明特色的並不多,往往是文化依據並不嚴密,曆史文化傳承不夠,生編硬造的一條街不在少數。這些街區要麼格局不夠開闊,為了特色而特色,內容支撐不夠;要麼場景過於單一乃至雷同,甚至給人生拚硬湊的感覺;要麼文化構成不夠,沒有太多的文化支撐內涵,就像是簡單的舞台景片,失之於單薄蒼白。
造成這一現象的問題,首先在於對曆史文化資源不夠尊重,在經濟快速發展過程中,原有的曆史文化遺產被開發大潮強力覆蓋,曆史街區破壞殆盡,然後,等經濟實力提高了,才又回過頭來找尋文化特色,因為沒有了真正的文化內涵和文化信息支撐,文化特色被簡化成了文化符號,靠著文化符號的堆砌,造出的文化街區,當然會給人以舞台布景之感。
第三,突出特色,整合能量集聚人才。
隻有突出了一地特有的文化征貌,以及文化征貌中的意義和內涵,才能促使文化產業朝著明確的方向發展。突出文化產業的構成特色和形貌特征,有利於以此為召喚,有目的地整合文化能量和集聚相關各類型人才。並為文化能量整合和人才集聚,設置相應的體製機製,營造與之相適應的文化氛圍。散亂無序的文化產業格局,似乎戰略格局齊全了,產業構成多樣了,但由於缺少了主導性的核心指向,能量構成分散,人才序列蕪雜,則根本形不成有效的產業能量集聚和人才集聚,也不能依據核心產業目標,形成構成優質、品牌鮮明、人才序列化程度高的產業格局,也就難以形成良好的文化產業生產力。
第四,突出特色,激勵創新引領發展。
在時代大潮中,文化產業始終處於潮頭位置。嚴格地講,北京中關村這樣的產業園區不屬於文化產業範疇,但是它的活躍程度和創新能量,反映出文化觀念的變遷,也會激勵新的發展衝動和思維支持。中關村創意大街的形成和發展,就是一個以觀念更新為前導的,進而引領多個行業發展的典型範例。在中關村地帶,風險投資人和創意人(團隊)可以直接見麵,中關村為他們提供自由寬鬆的平台,超過500家的風投公司,和2000億以上的資金,很順暢地就走進了創意領域,其活躍性和程度異常驚人。但是,如果不能有效整合新資源,不斷更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即便是人才、思想、資金、技術密集度很高的中關村地帶,也一樣會被時代無情拋棄。在一定意義上說,中關村就是由創意催生出來的,早期粗放發展的中關村,雖然同樣存在著大量的創意活動,但是,當初的那些創意活動,早已不能適應今天的高新產業發展要求,而且中關村的命運也取決於它的創新力,和今天中關村非常活躍的創意活動,完全不可同日而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