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聚必有鬥焉
聊齋
作者:雲溪子
人是群居動物。群居狀態,或者說“社會”狀態,是人之成為人的基礎條件。據說,如果一個人長期獨自在大自然中生活,那麼會逐漸“獸”化。不管這種說法是否有科學、實踐依據,反正一個人長期獨自離群索居,是一件極痛苦、極不可想象的事。群居,不僅是需要,大概也是人的天性。
但是,有一種現象似乎有違人群居的天性。無論是拜訪年長的老同誌,還是吾輩同事、朋友相聚,或是與年輕人閑聊,幾乎無不感慨當今複雜的“人際”關係。不管是千百人的大單位,還是三五人的小部門,不是你明裏踢我一腳,就是我暗中給你一絆;不是他當麵對她出言不遜,就是她背地裏臭罵他一頓;不是寫匿名信告一個刁狀,就是四處散布某某如何;不是冠冕堂皇的明爭,就是借題發揮暗鬥……有君感於此,歎曰:“三人聚必有鬥焉!”
天性群居,個體與個體間就應相互依存,個人對群體就應有向心力,群體就應具有凝聚力。“窩裏鬥”顯然隻能起到離心、渙散的作用。既然此種現象似乎違反人群居的天性,為何又頻頻發生呢?
有人認為是“階級鬥爭為綱”的影響。的確,有些人為自己設想,甚至確定了一個又一個“敵人”,用盡了各種手段,明的、暗的,十分“革命”、“正義”的,極端下作、丟人的,必欲置之死地而後快。這,實在有些階級鬥爭的味道。然吾有疑問:同一個單位或部門的同事,或者都是領導幹部,或者同為普通一兵,大家都拿工資過生活,誰是無產階級,誰又是地主、資本家呢?有人可能會說:不對呀,不同階級思想的鬥爭也是階級鬥爭呀!吾還是不解:難道提拔甲是資產階級思想,提拔乙就是無產階級思想?房子分給甲是資產階級思想,分給乙就是無產階級思想?多給丙一些獎金是資產階級思想,多給丁就是無產階級思想……此類同誌間爭權奪利、爾虞我詐的鬥爭,怎麼說也很難跟什麼階級思想的鬥爭掛上鉤。
有人說這是市場經濟提倡競爭的結果。的確,種種“窩裏鬥”,幾乎都是在爭,爭提拔,爭誰說了算,爭房子,爭工資、獎金,爭榮譽,爭心裏痛快……頗有競爭的味道。但是吾有疑問,難道沒搞市場經濟之前,就沒有這些“爭”了嗎?顯然不是!而且,這些“爭”,也不太像“競”爭呀!競者,比賽之謂矣。通過比、通過賽而分出勝負,方為競爭。如果通過提高自己的素質、刻苦努力工作、多創成績來爭取在與眾人的比較、比賽中勝出,那是競爭。正當的競爭是有規則的,重要的規則之一是不允許通過傷害他人來取得勝利。而窩裏鬥恰恰是隻鬥他人、自己獲利。不把心思用在提高自己、發奮工作上,一門心思要把別人打下去。這樣隻有爭而沒有競,是算不得正當競爭的,最多是惡性“競爭”而也。這種惡鬥式的爭,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競爭,完全是兩回事。
有人說,窩裏鬥是人的天性之一,是人動物性的表現。的確,在窩裏鬥中,極少數人的作為超出了做人的底線,表現出某種“獸性”。但是,吾還是有疑問,若窩裏鬥真是人的天性之一,那麼凡有人群的地方便概莫能外。而許多地方、單位很和諧,中國人遇危難萬眾一心,這又作何解釋呢?不僅如此,吾以為動物之爭,是基本生存條件之爭,是對“食、色”等自然之物之爭。而窩裏鬥所爭的,當然不止甚至不是這些,所爭的基本上不是“自然之物”,而是“社會之物”。社會性是人類特有的,故將“窩裏鬥”視為人的動物性之一,似乎多有不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