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刊介紹
樂壇資訊
作者:群利
《歌劇新聞》
Opera News
2012年11月號
● 在丹麥和挪威語中,“Stemme”是“嗓音”(Voice)的意思。近十年中,瑞典歌劇女高音歌唱家妮娜·施特默(Nina Stemme,1963- )的國際聲譽可謂與日俱增,被稱為是當今最傑出的瓦格納歌劇歌唱家。2003年她在格林德伯恩歌劇節上成功飾演伊索爾德一角,從此走紅歌劇舞台。她於2008年替代德博拉·沃伊特在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演唱布倫希爾德,2011年在舊金山歌劇院的《指環》全劇中再次飾演該角色;2012年夏她在巴伐利亞國家歌劇院主演《眾神的黃昏》,2013年將參加維也納國家歌劇院紀念瓦格納誕辰兩百周年的演出,2016年將在大都會歌劇院出演伊索爾德。施特默1993年獲得多明戈國際聲樂比賽大獎,並應多明戈之邀參加他的音樂會演出。在世界各大歌劇舞台上。她演唱從阿依達、咪咪、巧巧桑到齊格林德、莎樂美等各種角色。2007年她的第一張個人專輯理查·施特勞斯的《最後的四首歌》出版。
● 在瑪利亞·卡拉斯之前,統治世界歌劇舞台的是天才女高音歌唱家托蒂·達爾蒙特(Toti Dal Monte,1893-1975)。達爾蒙特一生演出多達數千場,是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意大利唱法的最後一位傑出花腔女高音,她在鞏固美聲歌劇的戲劇價值上為自己開辟了一條承上啟下的藝術之路。墨索裏尼、希特勒、斯大林都聽過她演出,托斯卡尼尼對她讚不絕口。達爾蒙特的足跡遍及全世界,也包括中國,她第二次赴澳大利亞是參加內莉·梅爾芭告別舞台的巡回演出。聽她演唱露契亞的“瘋狂場景”可知卡拉斯並未對二十世紀美聲有過新的演釋。
● 本期罕見地出現了整頁中文廣告——“國際青年聲樂家漢語歌唱計劃:我唱北京”。藝術總監是田浩江,紐約大都會歌劇院教師擔任具體指導。大師班具體內容包括西方傳統歌劇、中國當代歌劇、藝術管理等。另一頁中文廣告是北京國家大劇院(NCPA)於2012年12月4日至9日演出瓦格納的《羅恩格林》,指揮是呂嘉。
《弦樂器》
The Strad
2012年10月號
● 美國小提琴家魯傑羅·裏奇(Ruggiero Ricci,1918-2012)去世,享年九十四歲。裏奇具有輝煌的演奏技巧和豐富的音色,尤以演奏帕格尼尼著稱,1947年成為灌錄帕格尼尼全部二十四首隨想曲唱片的第一位小提琴家,一生錄有五百多張唱片,演出超過六百場。演奏曲目廣泛,從巴赫一直到現代協奏曲的首演。1998年裏奇曾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小提琴家演奏的曲目越多,技藝就越能得到改變和發展,很多藝術家往往在一個演出季僅重複演出相同的幾首曲目,這無疑是毀了自己。
● 美國作曲家佩西切蒂(Vincent Persichetti,1915-1987)作於七十年前的一首小提琴奏鳴曲於9月末首次演出,作品手稿是2010年在紐約公共圖書館被發現的。這部時長十二分鍾的雙樂章奏鳴曲為作曲家早期作品,當時他正熱衷於序列主義作曲法實驗,並受到斯特拉文斯基、巴托克、科普蘭等人的影響。樂曲第二樂章帶有欣德米特風格,第一樂章在曲式上類似勳伯格,聲音效果上則使人想起德彪西。
● 英國當代作曲家圖納奇(Mark-Anthony Turnage,1960- )的五樂章大提琴協奏曲於2012年10月首演,作品題獻給作曲家的嶽父,第四樂章有標題“為一位偉人的祈禱”。該協奏曲情緒較為陰暗,不同於其他大提琴曲的是,獨奏大提琴經常在G、C兩根低音弦上演奏,首演者英國大提琴家保羅·沃爾金認為這是一部內容豐富、情感深刻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