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我愛我家(6)(1 / 1)

我愛我家(6)

在現在的陶珠路與雲集路下段之間,原來有一條曾經存在了很多年的小路,叫解放巷。解放巷的一頭是當時宜昌的第一街--解放路,另一頭是當時宜昌最豪華的影劇院--解放電影院,小巷裏麵曾經有一家當時宜昌最有名的浴池--工農兵浴池。解放巷靠解放路的巷口,是一棟兩層樓的建築,樓下是一家服裝店,也是市服裝廠的門市部,樓上有兩個很大的、鋪著木地板、刷著紅色漆的房間,其中的一個就是我們的新家。

推開那扇寬大的玻璃窗,繁華熱鬧的解放路就在我們腳下:這條百年曆史的街道見證過多少曆史巨變、時代改革,自然也見證過我們家的那些悲歡離合、陰晴圓缺;推開那扇寬大的玻璃窗,這座城市的主動脈就在我們的眼前:無論是那座用四條環城路圍住的老城,還是從這裏一直延伸到九碼頭的新區,這裏就是最重要的節點,當時我們不知道、也沒有意識到,這個新搬進來的家對於我們也是一個重要的節點,因為曙光既然出現,未來就在不遠的燈火闌珊處!

推開那扇寬大的玻璃窗,春天就會帶著陽光和花香撲進來:那個時候沒有什麼環境汙染,也沒有什麼重度霧霾,工廠裏不做假冒偽劣產品,農民不生產有毒蔬菜,官員們還是為人民服務,老師也沒有一切向錢看,所以,這座城市就像一個大花園,生活就充滿陽光;推開那扇寬大的玻璃窗,幸福和歡樂就和美好一起撲進來:低下頭就可以看見解放路上的人來車往、喜怒哀樂,抬起頭就可以仰望那深不可測、一片蔚藍的晴空萬裏,還有比這更高興的事情嗎?

春節到來的時候,我們家會和其他人家一樣放鞭炮,那是爸爸領著我們守夜的時候必做的遊戲;媽媽會貼上對聯,五中有好幾個老師的毛筆字寫得行雲流水;我們家當然會和北方的老家一樣在大年三十包餃子。爸爸負責擀麵皮,一根小小的擀麵杖,一雙靈巧的手,餃子皮就像變戲法似的從他的手裏飛出來!媽媽不擅廚藝,包餃子的技術也不高,和我們差不多,所以經常被爸爸嘲笑。不過好就好在那些年,媽媽總能找到幫手。

曾經當過市人委辦公室主任、也曾經當過市財辦主任的文伯伯也是和我爸爸一樣失而複得、東山再起的,也許是共同的遭遇使得他們在那段時間裏成為了好朋友,自然成了我們家的座上客,到了逢年過節的時候,文伯伯還會把他的老婆、他的孩子帶過來和我們共度佳節。他的大女兒潔冰比我大幾歲,是個圓臉大眼、梳小辮、愛笑的女孩子,聲音很好聽,將她在學校表演的歌舞《三杯美酒敬親人》跳給大家看,自然博得不少掌聲,而我**表演的那個《我是人民的炊事員》則會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有好幾年春節期間,我們兩家在大年三十都在一起聚餐吃團年飯。那個時候,我們家還沒有添置什麼家具,一張四方桌放不下那麼多的菜,也坐不下上十個人(文伯伯家的孩子多),瘦削的文伯伯四處打量了一下,相中了我們家夏天用來乘涼的那個大竹*,所有問題才迎刃而解。坐在竹*邊吃團年飯,那是多麼有意義、多麼難忘又多麼熱鬧的啊,和爸爸用當時很流行的一句政治術語說的一樣:“曆史賦予的革命使命。“

那個時候,患過肝炎、在家休養的爸爸也還是閑不住,總是把房間收拾得那麼整潔幹淨;除了擅長麵食,也開始學著給我們炒菜做飯,閑下來的時候,爸爸會喝一口茶,望著我們一笑,靠在*上,給我們兄弟倆吹口琴,讓音樂的旋律在房間裏飛揚;他也會坐在靠窗的桌邊、叼著象牙煙嘴、一邊抽煙一邊給我們念著一本通俗讀物《智取華山》中間的一些段落。

爸爸那濃鬱的河北口音和抑揚頓挫的朗誦口吻,給那段戰*故事和傳奇情節增添了不少的風采和氣氛。幾十年過去了,爸爸那鏗鏘有力的聲音依然在我的耳畔回響著:“……風在不停的卷動著泥土和殘葉,天色也開始變得昏黃,隻有一線夕陽的餘暉仍然輝映著這巍巍西嶽華山。戰士們緊張得連大氣都不敢出,瞪著雙眼,望著機智勇敢的常森林小心翼翼的從老虎嘴側身挪過去……“

我愛我家。(2015年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