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軍總醫院(7)
因為從小就和軍隊的孩子們在一起,所以對軍人一直很有好感;因為從小就在醫院轉來轉去,也在那些門診部、住院部和大樓裏跑來跑去,所以對醫院的一些科室都可以說出個一二三;因為從小就在那種準軍事機構生活,所以習慣了聽著起*號起*、聽著熄燈號**睡覺,就和習慣我所在的城市電力的報時鍾聲一樣,那棟電力大樓就在我家陽台外不遠,而總醫院的軍號聲也是通過高音喇叭傳出來的,也是習慣成自然。
外婆對我很嚴格,三天兩頭總會有巴掌落在我身上,這是總醫院那棟樓的人都知道的,因為我在五個孩子之中最大;外婆也是很喜歡我的,從小就是她老人家一手一腳把我帶大,所以任何行動都得征得她的同意,不過那些都是女孩子才會玩的“過家家“的遊戲,一點意思都沒有。破天荒的就是同意我們去打梧桐果:“當然不準爬樹!“
李後主寫過“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這樣的句子,溫庭筠也有“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的歎息,而張炎的“隻有一枝梧葉,不知多少秋聲“更是繪聲繪色。可見得自古以來,梧桐就已經很常見,後來出了個焦裕祿,全國就掀起大種梧桐的熱潮,再後來,因為梧桐二月飛花,說是影響市容,就從城市行道樹之中逐步消失了。不過我在總醫院的時候,洪山上到處都可見鬱鬱蔥蔥的梧桐樹。
注意,這裏所說的梧桐既不是泡桐,也不是法國梧桐,我說的那種梧桐樹的外皮是青色的,曾經滿布在川東鄂西廣闊的山區,武漢也很常見。每年秋風過後,梧桐就開始掉葉,葉上就會是梧桐果,曾經是榨油的原材料。可是城裏的孩子不圖那個,不過就是把梧桐果撿起來,拿回家讓外婆放在鍋裏炒,炒熟了的梧桐果,香氣**,剝開果皮,露出雪白的果肉,很好吃的,是我們當時最美的一種堅果小吃。
撿掉在樹底下的梧桐果是女孩子喜歡做的事,男孩子喜歡用長長的竹竿去打,那些梧桐樹常常長得又高又大,竹竿再長也無法觸及,常用的方法就是有人先爬到樹上,樹下的把竹竿再遞上來,那樣的收獲常常事半功倍,收獲頗豐。我是五個孩子的老大,這樣艱巨的任務自然當仁不讓。隻要外婆不在場,脫下塑料涼鞋,在手掌裏吐些唾沫,手腳並用,連續幾個引體向上就可以爬上高高的梧桐樹的**。接過遞上來的竹竿,上麵綁著鐵製的衣服叉,伸出去用力一扭,就會有一根結滿果實的樹枝被折斷、輕飄飄的落下去,我的**和表弟就會在樹下歡呼雀躍。
也許是樂極生悲,我在某天爬樹的時候,那個好好的樹枝突然折斷,我從四米多高的地方摔下來,身上倒是沒什麼傷,就是胳膊怎麼也抬不起來了。好就好在住在醫院裏,二姨也是醫護人員,很方便的照光拍片:右上肢肘關節脫臼,於是,先是複位,再上夾板,用一根牽引帶吊著胳膊,一周之後再去拍片,居然沒接好,決定第二天上午重新拉開以後再一次複位,連二姨也眼淚汪汪的歎息:“這才叫吃二遍苦、受二茬罪呢!“
不過我一點也不在乎,孩子沒什麼未來感,我隻是和小夥伴到俱樂部問過,今晚在籃球場(也就是現在總醫院綜合樓的位置)放電影,是打仗的《沙家店糧站》。那個時候放的都是露天電影,禮堂是開會和表演節目的。操場的布局一貫都是總醫院的警衛部隊和洪山上的高炮部隊坐在最前麵,休養員坐中間,家屬坐旁邊,反正都是自帶板凳、自備茶水,官兵一致,很有紀律。孩子們如果不想在後麵看人的後腦勺,可以到銀幕背後去看,其實也蠻好的。
電影很好看,回家的路上我們一群孩子還在評論電影中的角色,一群穿條紋衫的休養員扛著幾條長木凳一路談笑著從我們後麵擠過來,我恐怕他們會擠到我脫臼的那個胳膊,就往一邊躲閃,誰料想卻被另一個方向從我身後擠過來的另幾個休養員扛著的木椅的轉角重重的碰了一下,那才叫突如其來,那才叫疼痛難忍,我就叫了起來。我整整疼了大半夜,最後疼得疲倦了就睡著了,第二天醒來的時候,外婆就坐在我身邊,她用一個大蒲扇給我整整扇了**的風。
奇怪的是,昨晚的那種痛徹心扉的疼痛消失了,我小心翼翼的活動了一下被撞了的肘關節,發現似乎也能活動自如,就有了些驚喜。我把自己的感受告訴給二姨,她正在對著鏡子戴上軍帽準備上班去,板著臉給了我一巴掌,拉著我就直奔總醫院的放*科。結果證明我的感覺是對的,那個被摔脫臼、第一次沒能複位,卻被那個休養員的木椅的轉角給歪打正著的撞好了,那就是幾乎不可能發生的事。所以多年以後,脫下了軍裝也離開了總醫院的二姨還清清楚楚地記得那次意外:“沒想到調皮蛋還有那樣的福氣呢!“
我喜歡我的第二故鄉,更喜歡留下了我無數記憶的陸軍總醫院。(2015年4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