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趙鐵公與郭有明(1)(1 / 1)

趙鐵公與郭有明(1)

一、宜昌古城牆

2013年報載:距離宜昌百公裏之外、那座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聲稱是中國現存延續時間最長、跨越朝代最多、由土城演變為磚城的唯一古城牆的荊州古城牆聯合陝西西安、江蘇南京、湖北襄陽等六省八市的古城牆打包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他們有個統一的名字叫“中國明清城牆“,就不由不叫人遺憾的想到我們宜昌原本也有城牆的。

宜昌已經有2700年的曆史了,據《宜昌城建近代史》裏的《宜昌開埠後的城市建設》介紹,宜昌古城的城牆是明代洪武十二年(1379年)“由守禦千戶所許勝、知州吳衝霄、紳士易思、陳永福等率眾在唐代夷陵舊城的基礎上修砌而成的。城垣高二丈二尺,周圍八百六十三丈,城牆垛口三千九百零三垛。“到了明成化四年(1468年),知州周正、千戶常垕率人“在原城牆的基礎上增高加厚。完工後城牆高五丈,城外砌石,橫直勾連,彼此相製。“算起來,咱們宜昌建城也有近七百年的曆史了。

從現存的宜昌地圖可以看出,明清時期的宜昌古城不大,僅占地1200畝左右。南北向較長,有3裏多;東西向較短,僅1裏多。城內有40多條大小長短不等的街巷。大小十字街橫貫南北,城內的商貿中心集中在鼓樓街(現在的西陵一路南段)、鎖堂街(已不存在)一帶。鹽稅號、土稅號、錢莊等大多集中在鎖堂街;綢緞、布匹、雜貨、廣貨、藥材、醬園等店鋪大多集中在鼓樓街、二架牌坊(現在的新民街)、南門外正街、北門外正街和東門外正街。這裏地處城門口,是城鄉物資交流的重要場所,生意特別興隆。

那個時期的宜昌城內的民宅,豪門貴族大都有三進、甚至五進的深宅大院,大多為明清硬山式建築風格,一般人家也就是土牆房、板壁房,靠江邊則是一片片東倒西歪的吊腳樓,那些極富鄂西特色的吊腳樓和板壁房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新修沿江大道才被最後消滅。據《宜昌城建近代史》裏的《宜昌開埠後的城市建設》介紹:“城內街道都很狹窄,鬧市區之外的街巷還很汙穢,低則水窟,高則土山,人走擁擠,車行衝撞,紊亂不堪。“

如果將明朝作為宜昌的初創,到了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有記載說,清政府第一次專門撥出專款,委任彝陵(宜昌古稱)左營遊擊張琦對原有的宜昌古城進行了大規模的修葺,於是就開始有了到夜晚可以關閉的城門,從不設防變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城池。在這次的修葺中,“城門由原八門,減為七門,名稱也有改變,正東東湖門,改稱大東門;正南南藩門,改為大南門;西南文昌門,改稱小南門;正西西上門,改稱中水門;西北之西西塞門,改稱鎮川門;西北之北北左門,改稱小北門;正北北望門,改稱大北門。原東北小東門,因陰陽風水先生稱不吉利,遂閉其門,且為台以鎮之,稱威風台。“

《宜昌府誌》中記載,滿清王朝先後曾經多次重修古城,最後一次大修是在同治元年(1862年),由前署知府唐協和的倡導下很順利進行的。不過隨著國力的衰退、外國勢力的入侵、位於川鄂咽喉的宜昌一直戰亂不斷,而那座宜昌古城牆到了辛亥革命(1911年)的時候已經殘破不堪了。可是從若幹老照片上看來,其他城市的城牆在那個時候也同樣殘缺破損嚴重,隻不過人家不經意之間就保留下來了,而宜昌卻經曆了曆史上的第一次大拆大建。如今回想起來還是覺得很遺憾,生不逢時,連我都沒看過一眼宜昌城牆的樣子,隻記得那首宜昌的童謠:“城門城門幾丈高?三十六丈高!騎馬馬、帶把刀,走進門來瞧一瞧!“

現在還有幾個人記得這首我們曾經唱過的宜昌童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