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鐵公與郭有明(2)
二、趙鐵公其人
關於在宜昌赫赫有名的地方官之一的趙鐵公,不少曆史資料隻是記得,趙鐵公是湖北沔陽(現在的仙桃市)人,保定軍校出身,民國十八年(公元1929年)來宜昌任縣長,任期三年,扒掉了宜昌古城牆,修了幾條路,而對於他的為人、政績、劣行和貪汙受賄說得不多。有幸看了一篇原載於市政協主編的《宜昌市文史資料》(第七輯)上麵張任夫等人所寫的《從縣長到囚犯的趙鐵公》,就知道了不少關於那個地方父母官的真實嘴臉。
趙鐵公因為是保定軍校第六期畢業生,所以有幸和時任鄂北綏靖公署主任、湖北省主席的何成浚認識。何成浚也就是何成濬(1882~1961),湖北隨州人,民國二級陸軍上將,人稱小孟嚐和湖北大家長,被譽為天才的說客和雜牌軍的領袖。早年追隨黃興,黃興死後跟隨***和***,在北伐和中原大戰中活躍一時。因西安事變站錯隊而受到冷遇。抗戰開始後被任命為執法總監,殺人無數。抗日結束後還曾經擔任過湖北省議長,後在台灣病故。
趙鐵公來到何成浚身邊幾年以後,也正是1928年國民政府開始“二次北伐“的時候,那個陸軍上將時任第一集團軍參謀長兼徐州行營主任。濟南慘案發生後,何成浚奉***之命與日軍交涉,拒絕在日方提出的屈辱條約上簽字,從而名聲大震。何成浚先後遊說過孫傳芳、方本仁、閻錫山、張學良、唐生智等軍閥,在北伐戰爭、蔣桂戰爭、中原大戰、東北易幟等重大戰役中多方奔走,為***拉攏和分化各地方軍閥立下了大功,也因此被譽為天才的說客。1929年,先後擔任北平行營主任和湖北省政府主席並兼武漢行營主任。
在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像趙鐵公這樣的一介武夫還是有不少可取之處的,自然就鞍前馬後的跟著何成浚。不過關係也很一般,不過就是一個何成浚府上的聽差而已。他們的關係拉近源自於何成浚和趙鐵公先後在漢口某**各討了一個**做小老婆,趙鐵公的那一位就是後來差點為他惹來殺身之禍的三姨太。三姨太和何成浚的小老婆同是**女子,自然會有不少共同語言,加上裙帶風、枕邊風,何成浚就和趙鐵公有了“連襟之誼“。
1929年,何成浚回到武漢,就任湖北省主席和武漢行營主任,也正是論功評賞、權力分配的時候,宜昌縣長和警察局長正好同時出缺,趙鐵公和另一個幕僚張剛都想到宜昌來。因為張剛與何成浚更鐵、關係更好,何成浚就讓張剛先挑,張剛聽說警察局長是個“肥缺“,自然就選擇了警察局長,趙鐵公就因此當上了宜昌縣長。
可是當春風得意的張剛和何成浚來到宜昌上任的時候,情況出現了戲劇性的變化。據《從縣長到囚犯的趙鐵公》中說:“宜昌地方各界,以五個區團(紳商各界武裝)團總為首的勢力,同特稅處的矛盾得到解決,特稅處承認在煙土稅上附加二五,做宜昌地方建設公益事業經費。由宜昌縣政府設公益捐辦事處,管理二五附加稅用途。“這樣,警察局長的“肥缺“意外的變到了縣長的手裏。本來就不甘心屈居趙鐵公之下的張剛沮喪之餘,索性將警察局長的位子讓給了自己帶來當總務科長的方孝純,自己回到何成浚身邊再去當處長去了。
就這樣,因禍得福,趙鐵公陰差陽錯的成了宜昌的“肥差“縣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