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武漢月記(18)(1 / 1)

武漢月記(18)

8月18日陰

因為受到九號台風的襲擊,風力在五級以上,台風過境之時,飛沙走石、狂風大作、樹枝搖曳,氣溫驟降,江城的活力又再次重生。

一大清早我們兄弟倆和三個表弟驅車去東湖,迎著依然強勁的涼風,沿著梨園的曲折小路,走過那座小巧玲瓏的照相館,再走過那些垂柳飄拂的湖堤,快步行走二十分鍾以後即到東湖一著名景點--九女墩。

久存敬慕心,今日得成行。那九女墩建於東湖岸畔、小丘之上,鬆柏環繞、紅花綠葉點綴,風景秀麗,借得古人感歎:“好風致也!“

拾級而上,在花崗岩基座上立一五米之高的紀念碑,莊嚴肅穆,碑的正麵上方鐫刻著董必武所題的“九女墩“朱砂大字,碑陰和兩側刻有宋慶齡、郭沫若、何香凝等人的題詞。從題詞中就可看出文化水平高低來。董必武自然是詩,宋慶齡是一句話:“她們的反抗,為了人民,她們獻出了一切“。何香凝也是題詩:“鄂中巾幗九英雄,壯烈犧牲後世風。辛亥太平前後起,推翻帝製古今崇。“

紀念碑的下方是董必武1952年撰寫的碑文,細細讀來,知道1856年11月,太平軍堅守的武昌城因天京(今南京)發生事變而被清兵攻陷。清兵進城後,大肆屠殺太平軍,其中有9名太平軍女戰士死在東湖岸邊。當地人敬慕九女的節烈,把她們的遺體偷偷收葬在東湖邊。為免遭清兵的破壞,人們特意將墳墓稱為墩。

紀念背後有一大大的土圓堆,那就是九女安身之處。因為清兵曾三次攻陷武昌城,這九個女兵犧牲之日無從知道,連姓氏籍貫也不得而知,就更顯得悲壯。碑*懸掛銀鈴,風振鈴鳴,配以東湖的拍岸怒濤,就有了些女兵們當年金戈鐵馬、激戰疆場的意境;墩的四周,遍植花樹,蔥籠茂密,更顯得莊嚴美觀;

環行一周,向女英雄表示我們的敬意,信步走去,不遠處聳立一座“可歌亭“。站在亭中,江山可以盡收眼底:返看九女墩,黃土掩忠魂;綠草茵茵,鬆柏林立,遙想起那不知姓名、也不知道從哪裏來的九位太平天國女戰士,居然為了那個昏君獻出年輕而如花性命,是“死得其所“還僅僅隻是“愚忠“而已?

離開九女墩,*著依然強勁的台風,沿著湖堤上的柏油路疾步行走四公裏,就是湖心亭。因為這場台風,遊船停止出遊,湖心亭也關門閉戶,停止開放,那些以往隨處可見的小桌涼椅也不見了蹤影,隻好看看那座釣魚台,走走那條長堤罷了。強勁的大風呼嘯加上驚濤拍岸之中,居然能聽見一些音樂從湖心亭服務處傳出,也是一個收獲,也不負此行了!

站在九女墩上,信口拈得一詞,以主席《蝶戀花答李淑一》為韻,題為《遊九女墩》,全文附錄如下:

鬆柏青翠拂新柳,巾幗英雄還誇壯女九。天國烈焰衝天起,斬獲武昌痛飲酒。血灑沙場身先死,萬裏長空任汝隨風舞。喜看江山換新顏,回眸化作傾盆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