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武漢月記(24)(1 / 1)

武漢月記(24)

8月26日晴

今天是離開武漢的日子,也是最忙碌的一天:上午馬不停蹄的在武漢三鎮轉悠:

乘15路車從洪山到大東門。突然想起沒有去過鐵路橋附近的長春觀,那裏可是幾個很有名的道家都待過的道場,也隻好留待下次了。

乘10路車從武昌大東門到漢陽工人文化宮。終於去專程看了裏麵的琴台。那座古琴台是由漢白玉鑲砌而成,蒼勁秀麗的“琴台“二字是宋代大書法家米芾所書。那個地方有濃密滴翠的樹蔭,還有隨風吹來的月湖清香,就是聽不到被鍾子期稱讚為“巍巍乎,若高山;蕩蕩乎,若江河“的、俞伯牙所奏的“高山流水“之曲。據說題詞寫得最好的莫過於清道光年間嶺南宋湘束竹葉蘸墨書寫的題刻:“噫嘻乎,伯牙之琴,何以忽在高山之高,忽在流水之深,不傳此曲愁人心。噫嘻乎,子期知音何以知在高山之高,知在流水之深。古無文字直至盡。是耶?非耶?相逢在此,萬古高山,千秋流水,壁上題詩,吾去矣。“書法之灑脫,有“筆飛墨舞“之勢。

乘13路公交車從漢陽文化宮到省假肢廠。1967年的夏天,我曾經和父親在這裏度過一月之久,1968年又重新來過,月湖曾經記錄下我的身影,漢水堤也知道生與死在這裏**對撞。除了要感謝我的家人不遺餘力的挽救我的生命,還要感謝劉福全師傅在製作中的精益求精,吳定樹師傅對我的多次開導,都是沒齒難忘的。

乘13路車從假肢廠到鍾家村。這個地方已經來過無數次,熟悉的簡直閉著眼睛也不會迷路,不過就是做個告別而已。

乘24路公交車從漢陽鍾家村到漢口的六渡橋。那裏其實應該是中山大道與前進一路、三民路的交叉十字路口,向江邊走一點,就可見聳立於漢口三民路交叉路口的“銅人像“,那裏也是老漢口的一處特殊標誌,也是見證武漢人來龍去脈的一個廣角鏡。當然是當年國民政府為了紀念國父***而建造的,不過我已經知道這個光頭與辛亥首義一點關係也沒有。

乘1路電車從漢口三民路回到武昌大東門,再乘15路公交車回到洪山,走進總醫院的大院,就像回到了自己的家。

中午出門到總院對麵的洪山郵局給宜昌的安潔發電報,告訴我們回宜昌的時間,希望他能和**、少東、趙援到車站接我們。

晚上6時30分,與外婆告別,二姨媽帶著兩個表弟和我們兄弟倆一起乘坐總醫院的交通車離開了這所使我念念不舍的醫院大院,在大東門換乘4路電車到達武昌火車站。這個代號為“161“工程的車站擴建項目剛剛完工,候車大廳外還到處都是黃泥。不過在售票處買票很順利,302次普通客車,那節標號為24632的12號車廂裏的8號和9號座位是我們的。

7時30分進站,找到座位、放好行李,恭恭敬敬的向二姨媽和兩個表弟表示感謝,並向他們告別,還邀請兩個表弟明年夏天到宜昌去玩。客車是晚上8點準時發車的,武昌站的月台一掠而過,然後就是在夜色中穿過武漢三鎮、穿過長江和漢水,一往無前的奔向遠遠的安陸、隨州、棗陽和襄樊,也奔向更遠的荊門、當陽和宜昌。

按照列車時刻表,明天下午3時,我們將回到闊別一個月的家鄉。

(備注:這篇原名叫《武漢遊記》的日記體文章初稿寫成於1972年夏天,編入文集應該在1982年前後,這次謄正將題目改為《武漢月記》,是在2015年8月7日最終完成的,期間正是最炎熱的時候,斷斷續續的花了一周時間,除了糾正一些錯別字和增加了一些曆史解說以外,基本上是原汁原味,這也應該是這部《回憶追敘懺悔》的初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