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手術室裏的刀尖生活(1 / 2)

手刷洗得像紙一樣薄 精細程度如同修手表

頭版

作者:張彤

醫療圈有句俗話,“金眼科銀外科”,指眼科和外科是醫院裏最吃香的科室。在很多人心目中,外科大夫都有點像俠客,白衣飄飄,從容不迫,“一把刀行走江湖”。而在現實生活中,他們並沒有人們想象得那麼瀟灑:一年到頭幾百上千台手術下來,手上的皮膚刷洗得像紙一樣薄;在手術室一站就是幾個小時,從腰到膝關節都僵硬得無法移動;手術前、手術中、手術後無數個小細節需要核對查實,稍有疏忽都可能危及病人的生命;兩台手術之間半個小時的空隙,他們匆忙吃完午飯、身子一歪就能進入夢鄉……精神上承擔著巨大的壓力,肩頭上有份沉甸甸的責任。外科醫生的365天,大部分都是這樣度過的。8月22日,《生命時報》記者走進解放軍總醫院,跟著我國知名小兒骨科專家、解放軍總醫院小兒外科主任李浩宇教授體驗了手術室裏的一天。

手術前:從手指縫到胳膊肘都要刷洗

7點15分,初秋的早晨已有了些微涼,李浩宇和往常一樣,走進病房大樓7層。在一天的手術開始前,他必須進行每天“雷打不動”的例行查房。今天科裏有4台手術,李浩宇自己就占了3台,他挨個兒看了看要做手術的孩子情況是否有變化……轉了一圈,又把科裏收治的35個小家夥的情況都看了個遍,這才放心。

8點半,外科大樓二層的更衣間,李浩宇在換鞋,取一次性帽子和口罩,把白大褂換成綠色的手術服,然後進入清潔區。手術室位於三層,33號手術間安排了他的3台小兒外科手術。第一台是為一個右側小腿先天畸形的湖南男孩做矯正手術。孩子剛剛1歲,在鎮靜劑的作用下安靜地睡著了。李浩宇看了看他,認真地核對孩子的身份、手術方式、手術部位、家長簽署的知情同意書等等,這是手術室裏的“三查七對”,一個都不能少。又看了一遍牆上的X光片、給孩子患病的肢體拍了照片留作資料,李浩宇終於放心地在《手術安全核對表》上簽了字。行醫30年,這張核對表他簽過不下幾千次,但每次都像第一次那樣簽得一絲不苟。就像開車一樣,做手術30年安全無事故,這是最讓李浩宇感到自豪的一件事。

手術台上,護士已經清點完器械,錘子、電鑽、線鋸、撬棒,各種鉗子、剪子、刀、針一字排開,這些是骨科手術必備的“家夥”,醫院裏戲稱,骨科醫生幹的就像“木匠活”。當助手消毒、鋪手術單時,李浩宇這個即將開始工作的“木匠”站在門外刷手。高強度的消毒液,從手指尖一直抹到胳膊肘以上,手心、手背、手指縫,就連每個指甲縫都得刷得仔仔細細。李浩宇抬起手來讓記者看,陽光下皮膚仿佛透明的。“手術多的日子,一天刷好多遍,年頭一長,手上的皮膚都薄得像張紙,到了冬天必須搽很多潤膚油才不至於開裂。”

手術進行中:兩台手術間隙吃飯和小睡

9點30分,巡回護士在李浩宇的指導下把手術台升到合適的高度,手術開始了。層層切開,層層止血,很快,畸形的骨骼顯露了出來。術前,李浩宇告訴記者,這個孩子患的是一種罕見的疾病,叫先天性脛骨假關節,因為長了一種神經纖維瘤,所以腿部變得彎曲畸形。

9點48分,直徑約3厘米大小的瘤子被順利切下來,送病理檢查。

10點15分,一根10厘米長的髓內棒被釘進腿骨,把剛才斷開的小腿骨上下端連接起來,孩子原先彎曲的腿變直了,看上去不錯。為了明確髓內棒的位置,李浩宇讓人推來一台床旁透視機,X光顯示,位置非常合適,手術期間一直不苟言笑的他,臉上終於露出了笑容。助手開始清洗傷口,逐層縫合,李浩宇一直在旁邊指導,給矯正後的孩子小腿拍了照片。他略有欣慰地告訴記者,整個手術過程中,孩子的出血量隻有10毫升,可謂非常成功。孩子的體液總量非常小,任何體液丟失對他們來說都是巨大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