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部公布113個城市監測數據
家居與環境
作者:徐焱
下雨前後,霧霾朦朧;晴空萬裏,依然煙霧籠罩,這是多數人對今年上半年北京環境的印象,其實在全國範圍,很多城市都被這樣的問題困擾著。近日,環保部公布了2012年上半年,對全國113個環境保護重點城市環境空氣質量狀況的監測結果,其中33個城市的空氣質量超標,北京PM10的濃度值位列全國倒數第三。那麼,汙染物的來源有哪些?PM10濃度高意味著什麼?城市中的人們該如何防範?《生命時報》記者就此采訪了北京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大氣所所長彭應登研究員。
三成城市空氣汙染重
2012年上半年,環保部對全國113個環境保護重點城市的近700個自動監測點進行監測,主要針對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顆粒物三種汙染物進行監測,其平均濃度分別為0.010毫克/立方米、0.036毫克/立方米和0.086毫克/立方米,同比分別有所下降。但是空氣質量整體狀況依然不容樂觀:在被監測的113個城市中,隻有海南海口市的空氣質量達到一級標準;79個城市達到二級標準,占69.9%;而包括北京在內的33個城市空氣質量為三級,導致不達標率近三成。
針對大家廣泛關注的PM10這一項,86個城市達到二級標準,26個城市平均濃度超標。北京PM10的濃度值為0.124毫克/立方米,僅好於烏魯木齊和蘭州,位列全國倒數第三,而北京二氧化氮的濃度位列全國倒數第五位。不過,與去年同期相比,年均濃度下降的城市數量為73個,上升的38個,持平的是2個,整體呈現改善趨勢。
尾氣、燃煤是主要汙染源
空氣中有些顆粒物因粒徑大或顏色黑,可以為肉眼所見,比如煙塵。有些則小到使用電子顯微鏡才可觀察到。空氣動力學上通常把直徑10微米以下的顆粒物稱為PM10,又稱為可吸入顆粒物或飄塵。PM10的濃度高低是目前評價國內各城市汙染程度的重要標準。
根據環保部公布的數據來看,多個北方城市在汙染榜單之列,主要原因有兩方麵:首先,北方城市氣候幹燥,裸土容易起塵,增加了空氣中的漂浮顆粒物;另外一個更直接的原因是,北方地區冬季都要集中供暖,大量燃煤、燃油向空氣中排放出了不少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顆粒物。當然,汽車尾氣更是“功不可沒”。
此外,有些地形不利於汙染物擴散,加劇了城市空氣的惡化,彭應登表示,以北京為例,三麵環山的地形,使整個城市像一個“簸箕”,非常不利於空氣的擴散。山西太原、甘肅蘭州呈現“半盆地”地形,城區內的空氣流動能力差。這種特殊的地形結構,在人不多的情況下生態環境非常好,當人口不斷增加,城市原有的生態環境承載力也就到了極限,空氣質量就會隨之下降。
不過,彭應登也表示,近年來城市大氣環境的治理工作還是值得肯定的,“縱向比較,十多年來北京大氣環境變好了很多,長期在北京生活的人能明顯感受到大晴天越來越多,” 彭應登說,“但橫向與其他城市相比,北京空氣質量排名還很靠後,要想完全改變這一點需要更大努力。”
如何減少汙染傷害
一般來講,深秋、冬季和初春時節,城市空氣汙染會相對加重。這些季節中,早晨空氣濕度較大,容易出現灰霾天,還會出現逆溫、靜風以及輕霧等不利於汙染物擴散的天氣。彭應登介紹道,就北京來講,這些年來,除了沙塵導致的重度汙染天外,其他的重汙染天氣都是由上述這種天氣條件造成的。
彭應登表示,加大城市綠化力度,多植樹種草,大麵積推廣屋頂綠化、立體綠化;同時,相關部門應著力改善城市交通狀況,合理布局,減少擁堵現象;改善取暖方式,減少嚴重汙染空氣的燃煤使用。以上這些都是從根本上改善城市環境的措施。對於城市中的居民,也應該身體力行做環保。每個人都要盡量多騎自行車、坐公交車,少開車,從而減少汽車尾氣排放;注重室內“微環境”的改善,不吸煙、多通風,多種綠植。
在重汙染天氣時,各種有害氣體和可吸入顆粒物不易擴散,進行戶外鍛煉的人要注意錯開上下班高峰期,盡量避免在城市中心區進行鍛煉,應該選擇公園等綠地區域;很多人在重汙染天氣外出時覺得戴口罩很安全,其實口罩對阻隔PM2.5和PM10的效果都不明顯,隻能阻擋灰塵,因此盡量減少去城市中心的幾率,少去交通堵塞的馬路,一些患有慢性疾病的人或者老人、小孩更應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