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醫學會老年醫學分會主任委員李小鷹等專家共同探討
特別報道
作者:尹若雪 江大紅 李迪
“生活有人陪,養老有地住,生病有錢醫”,老年人所求的幸福晚年不過如此。但就是這樣幾個看起來一點都不過分的要求,卻困住了包括年輕人在內的幾乎所有國人。
本報曾在2010年做過一項近1.5萬人參與的調查,結果顯示,九成多的人對當前的“中國式”養老現狀並不滿意。如今兩年過去,隨著老齡人口的進一步攀升,愁養老,依然是國人安全感日漸下降的一大原因。
一副好身體:中年再開始重視有點晚了
講述人:李先生
年齡:50歲
身份:國企中層領導
一年前剛拿到體檢報告的時候,我最先看到的就是上麵用紅色標出的“血壓過高、血糖偏高、血脂過高”,很紮眼。雖然體檢前我就有心理準備,知道肯定會有問題,但拿到報告後看到身體竟然有這麼多毛病,心裏還是咯噔一下,覺得“完了”。後來我又去醫院複查,醫生說要趕緊治療並控製,再不重視就晚了。
我這才好好靜下心來檢討了一下自己的生活狀態。我作為公司的中層,對上,頂著高層給的壓力;對下,承擔著安排好下屬工作的責任。這麼多年來,一直仗著自己年富力強,我從沒在工作上掉過鏈子。可一想到那份體檢報告,長期的工作壓力、曾經推不掉的飯局應酬,還有煙不離手的壞習慣,都讓我想要一股腦扔掉。我是家庭的支柱,有年老的母親需要照料,有孩子還在上大學,我不能允許自己的身體垮下去。
下定決心後,我開始推掉各種飯局,堅持每天走路上下班,抽了幾十年的煙也開始控製,並且每天準時吃藥。但這樣的堅持僅僅維持了不到3個月,就宣告結束。我覺得自己實在是身不由己,因為推掉飯局後,我的工作進展受到不少影響,壓力太大我又忍不住抽煙減壓,忙到焦頭爛額時也就顧不上吃藥了。
就這麼一拖再拖,現在馬上又要體檢了,我心裏打鼓,要是再嚴重了,你說我的身體還能扛到退休嗎?其實,我早就聽一些退休的老同事說,老了最怕就是得病,藥吃不起,病看不起的,那點退休金、養老保險,常常會覺得不夠用。就憑現在這樣的身體,我真的很擔心,老了之後,我能有個踏實的晚年嗎?
從中年開始考慮晚年的健康,在中華醫學會老年醫學分會主任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老年心血管內科教授李小鷹看來,是一件十分必要且緊迫的事。“中年人的問題在於如何在超負荷的工作和社會壓力下,努力保持健康,為晚年做準備。中年人往往是社會的中堅力量,是‘大家’和‘小家’的支柱,使命感和競爭意識非常強。責任感讓他們有時沒有精力去顧及自己的健康問題,但是一旦讓身體繼續隨波逐流,晚年的生活便一定會麵臨許多健康隱患。”
李小鷹表示,如果中年人及時認識到身體問題,並持之以恒加以改變,可以讓自己的晚年更加健康安心。首先是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運動”、“食療”,其中少鹽很重要,“戒煙”、“慎酒”和“寬心”;第二是定期體檢,再忙也要抽時間體檢,並按照醫生的要求定期回訪,檢查要從基本項目開始,企業每年也要定期給員工體檢;最後是有病要早治,如果身體已經開始報警,那麼就不能再繼續拖著,應配合醫生的治療,堅持吃藥。
“其實從預防的角度說,為了年老後有個好身體,從中年開始做起已經有些晚了。”李小鷹不無擔憂地告訴《生命時報》記者。她提出,要想年老後身體健康,最重要的是從兒童開始抓起,越來越多的小胖墩以及兒童血糖高、兒童動脈硬化的出現,已經埋下了健康隱患,因此隻有普及全民健康教育,一級預防從兒童就開始抓起,才能在本質上為擁有一個健康的老年生活打下基礎。
一家好親人:多陪老人,學點醫學知識
講述人:王先生
年齡:40歲
身份:公司普通職工
我媽最近要從姐姐那兒搬到我這兒住了,這應該是她今年第三次“搬家”。沒辦法,自從我爸幾年前去世,我和哥哥姐姐都不放心她一個人生活,就在考慮到底怎麼照顧她。當時想過很多方法,還為這個開了好幾次家庭會議。
一開始,我們想找個保姆陪她,但因為我媽都83歲了,還有高血壓、老慢支和輕度老年癡呆,必須要找有專業護理知識的人才行。這可真難壞了我們,也托人找了很久,一直都不滿意,不是覺得信不過,就是覺得沒經驗,不會照顧病人。
後來也有親戚提議,說可以送到養老院,但我們幾個都覺得這樣是“不孝”,實在做不來。到最後,我們兄妹三個不得已,就定了這麼個法子:讓她在每家都住幾個月,大家輪流照顧。
但現在,我們發現,這個看似圓滿的結果,實際上卻帶來了更大的困擾。我媽有慢病,要定期去醫院檢查取藥,因為居住地方的變化,我們隻能就近給老人在各個醫院掛號、檢查、取藥,耗費了大量的精力不說,每換一家醫院,就要重新建一個檔案,每次交接,都要仔細囑咐交代一遍,但各種檢查什麼的,還是經常有點連不上的感覺。況且,我們兄妹幾個,誰也沒什麼醫學常識,照顧我媽的時候,都很吃力,她的病情也一直控製得不是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