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媽近兩年的精神狀態好像更差了,醫生說是因為她長期缺少交流,導致癡呆病情加重。我們也很著急,但還能怎麼辦呢?我們白天要上班,根本抽不出時間陪她。可能是因為總換住處,她在哪兒都沒交到什麼朋友,隻能整天悶在家裏,我們是幹著急,使不上勁啊。
家庭如何照顧老年病人,已經成為當前社會日益突出的難題。李小鷹表示,目前我國60歲以上的老人超過1.6億,80歲以上的已達到1900萬,並開始以年均100萬以上的速度增長,失能與半失能老年病人達到3200萬,在老年慢病患者中,以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老慢支和腫瘤這四大疾病為主。高齡、多病和失能老人的大幅增加,迫切需要專業化、規範化的生活照料,以及康複護理、心理護理和臨終關懷等綜合性的長期護理服務。但我國現在的居家養老模式才剛剛起步,養老服務遠沒有形成規模,麵臨的難題一是請人看護難,花費高,且常因缺乏護理專業常識而照顧不周;二是看病難,基層衛生所缺醫少藥現象仍十分嚴重。如果每3位失能與半失能老年病人需要一位看護人員,3200萬人則需要1000萬人,目前缺口相當巨大。
從家庭照料方麵看,理想的結果是老人和家人共同配合。從老人自身來講,最重要的是知道自己有病,不能諱疾忌醫,也不能拖著。經過醫生的診斷後,要定期評估發病情況,堅持吃藥控製。
其次是改善生活方式,在李小鷹教授牽頭剛剛完成的一項涉及全國21個省8000名60歲以上冠心病老人的調查中,有吸煙史的病人占到62.6%,其中每天抽一根煙或以上的人仍然達到38.9%,這樣的數據意味著還有相當部分患有慢病的老人,仍然沒有意識到改變生活方式的重要性。
最後是要找到合適的診所、熟悉的醫生定期看病。慢病老人不一定都非得到大醫院,不妨先到社區、鄉鎮醫院看病,但是找到一位熟悉你病情的醫生至關重要,這是未來的發展趨勢。
從子女要承擔的義務方麵看,第一也是幫助老人找到熟悉的看病地方和醫生,這在應急時很關鍵,熟悉的醫生能夠更好地指導老人治療,子女也能通過醫生詳細了解老人狀況;第二是給老人買保險,根據家庭條件給老人買養老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險,能夠給老人提供更好的保障,也減輕了子女部分負擔;第三是給老人精神關懷,新“24孝”的出台與時俱進,常回家看看,多陪陪老人,創造老人和孫子孫女在一起的機會,是給老人最大的寬慰。還有很多慢病老人同時伴有認知障礙和溝通障礙,這就更需要家人的溝通了;最後子女要有基本的贍養意識,保證給老人一個穩定的、基本滿意的生活環境。
除了自己要具備一定的護理知識外,必要時給老人找專業的保姆、護理員,幫助社區開展老人互助建設,有條件的可以選擇去養老院。
李小鷹特別指出,解決家庭養老的難題,“養老護理員”將在未來起到重要作用,但目前養老護理員數量嚴重不足,缺口將近900萬人,並且隊伍素質差,持證上崗率低,培訓和考核缺乏管理。建議政府統籌規劃,在資金上給予投入,承擔養老培訓機構的補貼,同時引進民間資本,建立以社會為中心的非營利性企業,解決養老看護的難題。
一個好市場:別讓老年用品行業,有市無為
講述人:趙雲午
年齡:32歲
身份:北京某康複器具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
2002年,我開始做生產、銷售康複器具的工作,到現在已經10年了。這些年,我一直關注著老人用品的市場,覺得它有很大的潛力,很好的前景,所以2010年,我決定進入老年用品市場,生產老年康複器具和助行器具。實事求是地講,兩年來,公司運轉不錯,但困難也是顯而易見的。
我們名義上是獲得國家扶持的行業,但可能是因為政策還不明朗,從貸款到稅收,並沒有感覺到太多切實的便利。有沒有投資商、生產商看重老年用品市場?我的回答是“有”,但就是因為具體政策不明,他們大多都還在觀望,不肯輕易涉足。我有一個朋友,一直想開家老年用品商城,到現在也不敢動手。像他這樣“想做又怕”的人,太多了。
誰家都有老人,我父母如今也60多歲了,他們常跟我說,好多老人必需的醫療、康複用品還沒納入醫保,每月靠養老金、退休金生活的老年人,根本負擔不起。結果現在就是,老人想用買不起,廠商想做怕賠本。我真不知道,這樣下去,老年用品行業什麼時候才能發展起來。
對於我的公司來說,最讓人頭疼的是老年用品的銷售渠道打不開。我們和多家醫院都建立了合作關係,推出專業產品,但除了這種渠道,其他的基本都行不通。比如,我們跟商場談過,希望能設立單獨的店麵或者櫃台,可詳談後,卻發現我們根本承擔不了高額的店麵租賃費用。
老年用品利潤不高,商場不願開設老年人購物專區,這就直接影響老年產品的銷路。許多老年人逛遍商場也買不到適合自己的用品,而我們商家擠破頭也進不去商場,這中間的尷尬和苦悶誰能懂?這些大大小小的原因,導致老年用品市場冷冷清清,相關生產、技術人員嚴重缺乏。到目前為止,老年用品甚至還沒有準確的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