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醫學生一半都想轉行(1 / 2)

專家指出:除了風險高、待遇低,培養規劃、招生規模與崗位需求的脫節也是轉行原因

特別報道

作者:張芳 張瑾

9月,又是一批新生步入大學校園的日子。這時的他們,大概還顧不上思考未來的就業問題,但當4年或5年過後,他們還能堅持自己曾經選擇的理想、從事與專業相符的職業嗎?

近日,北京大學醫學人文研究院王紅漫教授公布了一份針對北京市醫學院校本科生的調查。她發現,對就業前景有信心、願意從事臨床醫學的醫學生隻有一半;而在2010年這個數字為56.9%。換句話說,僅2年,醫學畢業生對就業前景的信心就下降了近7個百分點。

“放棄當醫生,我沒太多遲疑”

天色漸漸暗了下來,一天的培訓結束了,吃過晚飯,小穆和他未來的同事在公司安排的宿舍裏打牌消磨時間。今年的臨床醫學應屆畢業生小穆,在6月份就已經被國內一家醫療器械公司錄取,並被安排到北京參加入職培訓。和他一起培訓的還有26個人,包括他在內的19人,是來自全國不同高校醫學院的應屆本科生或研究生,還有5人是在醫院工作了一到兩年後辭職過來的,他們不約而同地選擇了放棄醫生這個職業。

同小穆一樣,從醫學院畢業後,沒有最終走上醫生這個崗位的臨床醫學生不在少數。小穆所在的班級共有30人,最終選擇當醫生的隻占全班1/3,其他人有的選擇進入醫療器械和藥品公司做銷售,還有部分人參加了公務員考試。雖然由於專業和學曆的限製,公務員的對口職位不是很多,但依然有人願意去擠獨木橋,甚至有不少名校醫學專業研究生去報考縣級以下地區的公務員。

由於醫學生所學知識的專業程度較高,很多人轉行後都不同程度地荒廢了所學。埋頭苦讀5年甚至8年書後,卻找了專業不對口的工作,這在畢業就轉行的醫學生眼裏顯得很平常。“現在很多人就業都和學的專業不對口,醫學生並不是特例。”畢業後在某外資醫藥公司工作的小李這樣告訴記者。她所學的預防專業如果尋找對口的工作,一般都要碩士研究生以上學曆,但如果進入比較好的醫藥公司,本科生就能有一份相當可觀的收入。對來自農村的她來說,選擇放棄醫生這個職業,沒有太多遲疑。“很多師兄師姐,畢業去醫院後,最開始幾年每個月才能拿到兩三千塊錢,這根本不夠我在北京平時的開銷。算算房租、水電、交通,我就算不吃不喝也一分錢剩不下來。”

有些人和小穆一樣畢業就轉行,還有些人沒完成5年本科學業就已開始後悔了。2011年,中山大學做的一項“見習醫生職業滿意度調查”顯示,參與調查的150名五年製臨床醫學生中,在經過3年醫學院學習生活後,已經有8%準備轉行,62%後悔將成為一名醫生。他們後悔的原因主要包括:醫生職業風險大,占81.3%;回報少占40.7%;需要終身學習及需要長期值夜班占40.7%;工作時間不規律占31.3%等。

風險大回報少,當醫生“不劃算”

看到現在醫學生紛紛轉行,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血管外科主任張強表示理解,同時也讓他想到了自己當年。“我們那時當醫生的誌願特別堅定,報考時,第一、第二、第三誌願全寫上醫學院。後來畢了業,全班30個同學,如今有二十幾個還活躍在臨床崗位上。”

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陳育德在談到這一問題時則表示,醫生曾經是很多家長眼中有前途的職業,在一些國家現在依然如此:一個有經驗的醫生,收入會高於教授,社會上也極受尊重。但在國內,情形已經不是這樣了。如今醫生的工作負擔很重,風險也很高。有數據顯示,全國醫院的門診量已從2005年的40億人次增加到2011年的62億人次;住院人次也從2005年的7100多萬,猛增至2011年的1.52億;可醫生人數的增長卻遠低於這個速率。不僅如此,“由於門診量的絕大部分負荷都由主治或住院醫師承擔,新進醫院的醫生負擔之重,可想而知。”

報酬偏低,也是醫學生就業的障礙之一。在王紅漫教授的調查中,超過八成的醫學生期望年薪在“9萬元以上”,但事實情況卻遠達不到這個數值。畢業於北京大學醫學院的小陳告訴記者,她畢業後雖然進入了北京一家三甲醫院,但3年過後,現在她的月工資仍徘徊在3000元左右,這對於在北京生活的她而言,實在有些捉襟見肘。

對此,張強表示,雖然從整個社會來看,畢業生工資待遇低是很正常的現象。但不同的是,其他行業如金融、IT等從業人員有兩年工作經驗後,便可以享有比較合理的待遇,醫療行業卻很難如此。按照當前醫院的工資製度,醫生的薪水分為基本工資、科室獎金等,除此之外還和醫生的職稱掛鉤。比如在有些地方,已經工作兩三年的醫生收入其實和剛畢業不久的醫學生沒有太大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