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有病得治(1 / 1)

我這個人有一些毛病,其實說毛病也是不準確的,我當壞習慣算是一種毛病。現在社會的評斷是好的習慣就是——對社會以及別人呈現出的是一種積極向上正能量的行為,比如說在你小的時候,好好吃飯,不調皮搗蛋,見到阿姨似的姐姐要喊姐姐這就叫好的習慣;那麼壞的習慣比如說拖延症晚期,這條違背了積極向上的原則了,亦或是自己品格得不到這社會的認可。拖延症病入膏肓算是我的一種毛病,這與我害怕接觸新環境的心態有關。

剛上小學那會,見到陌生人都會害羞,嚴格點來說算是害怕。剛接觸老師那會就跟看見對麵來了一女司機開車,車屁股上貼著新手上路,生怕小命不保。再就是上課時候似乎如牛虻在背,渾身不自在,地轉天旋倒是沒有,但是萬事開頭難卻是一點都不錯,之後大家熟絡起來還是很開心的,最主要的是上課有一班發小在一起,不聽課心理尋思著下課去跳房子,打玻璃球。除此之外,家中來了大姑媽,二姨夫的,遠遠的躲在門後,大叫我母親那個誰誰誰來了,就是誰誰誰,自己不曉得稱謂的,也就鬧過不少笑話。

記得最清楚的一次,隔壁有個鄰居(按照輩分來說我要尊稱一聲二娘)來串門,見我怕生,便用糖果誘我開口。

“來,你管我叫什麼,叫對了這糖塊就給你。”

我那時候哪曉得她是張三李四王二麻子,自是杵在那兒直勾勾的盯著她手裏的糖,見我也不開口,便想給點提示。

“你管我叫二什麼?”

“哦,二什麼好!”

自那以後,她見我一次便要提及一次,這也不能怪我,當孩子看見糖時,那腦子不就和魚腦差不多大小了,還能記起個啥?況且當時家境也不好,平時是沒有零食這些小東西消遣的,見到免費的零食豈不是更甚。

不待見生人這條原則自然會引起對新環境的不適應,有時候要排斥好長時間。上小學的某段間因為鄉裏的小學要拆遷,我要到外婆家那邊的小學去借讀一段時間,走之前用鉛筆歪歪扭扭的寫了一封信,然後囑托姐姐待我走後再拆開來,生怕自己到了那邊因為接觸新人而害怕到死掉,或是上課遇見怪獸類的老師,會把學生吃掉,便把那封螞蟻爬似的信寫的像遺書一般,雖然那時候對遺書還沒什麼概念。我姐後來說我還挺懂事,在信裏囑托爸媽不要打架,現在提起來還是很感動的。

然後到初高中上學那會一到周末要離家(因為那時候上課都是寄宿製了,隻有周六周末會回家)之前鼻子就酸酸的,跟受了多大委屈似的。接觸新的朋友和環境時候就要小心翼翼,要學會觀察他人的感受,融入到圈子裏去,這也養成了我最後學會體諒別人,站在別人角度去看待問題的好優點。

由於不喜歡接觸新的環境,那麼好多事情都是在你本該去做的時間內而選擇逃避,這樣一來就會養成拖延症。最後再聲明一下:我這裏的拖延可不是懶,懶也不符合我的性格,畢竟以前許多時間我還是早起晚睡的去刻苦玩遊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