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質量管理的基礎工作(1 / 3)

第六章 質量管理的基礎工作

企業質量管理的基礎工作主要包括標準化工作、計量工作、質量信息工作、質量教育工作、質量責任製這五個方麵的內容。質量管理的基礎工作,是開展質量管理的立足點和出發點,也是質量管理工作取得成績和質量管理體係有效運轉的前提和保證。

一、標準化工作

所謂標準,是指依據科學技術和實踐經驗的綜合成果,在協商的基礎上,對經濟、技術和管理等活動中,具有多樣性的、相關性征的重複事物,以特定的程序和形式頒發的統一規定。

標準化工作主要指製定標準、組織實施標準和對標準的實施進行監督檢查。對於企業來說,從原材料進廠到產品生產、銷售等各個環節都要有標準,不僅有技術標準,而且還要有管理標準,工作標準等,即要建立一個完整的標準化體係。做好企業標準化工作,對開發新產品、改善經營管理、調整產品結構、開拓國內外市場等方麵能夠發揮重要作用。

一、標準化的分類

依據標準化的對象,“物”、“事”或“人”、一般分成技術標準、管理標準和工作標準三類。

技術標準是對技術活動中需要統一協調的“物”製定的技術準則。這是根據不同時期的科學技術水平和實踐經驗。針對具有普遍性和重複出現的技術問題提出的最俸解決方案。它的對象既可以是“有形”的物(如產品、材料、工具),也可以是無形的“物”(如程序、方法、符號、圖形)。

管理標準是對標準化領域中需要協調統一的管理事項所製訂的標準。它的對象是管理技術事項,即“事”。它為合理的組織、利用和發展生產力,正確處理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中的相互關係,以及行政和經濟管理機構行使其計劃、監督、指揮控製等管理職能而製定的準則。它是組織和管理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依據和手段。

工作標準是對標準化領域中需要協調統一的工作事項所製訂的標準。它的對象是“人”的工作、作業、操作或服務程序和方法。由於工作標準是“人”的行為準則和工作質量基本依據,目前主要由企事業自行製訂,它包括管理、操作和服務崗位職工的崗位職責、工作程序、工作內容與要求、工作質量考核等方麵的標準。體現了某一工作崗位上相應的技術要求和管理要求。當然,在企業標準體係中技術標準是企業標準體係的主體。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為了滿足人們正常進行社會活動與生產活動的需要,標準化的對象與範圍越來越廣泛,幾乎無所不包,由物、事、人發展到“實體”,即可以單獨描述和研究的事物,包括活動、過程、產品、組織、體係與人及其任何組合,這就與質量的對象一致了。

標準化工作是科學管理的基礎,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促進技術進步,改進質量,提高效益的重要手段,也是一門獨立的工程與技術基礎學科。

二、標準化工作的內容

企業標準化工作是企業科學管理的基礎,其基本任務是執行國家有關標準化的法律、法規,實施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地方標準,製定和實施企業標準,並對標準的實施進行檢查。

一般來說,企業標準化應該著重依次解決以下三個問題:

1.認真實施標準生產或提供能不斷滿足社會需要和用戶要求的價廉物美產品,即優質產品。

2.以產品質量標準為中心,建立一個完善的技術標準體係。

3.以技術標準為主體,建立一個包括生產經營活動中的管理標準、工作標準在內的企業標準體係。

三、推行標準化工作的五個原則

在推行標準化工作中,一般應遵循下列五個原則。

1.權威性原則。要明確規定以“標”為“法”,在企業內應該有專門的部門監督檢查並與經濟責任製緊密掛鉤。

2.群眾性原則。要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有領導地依靠廣大職工來製定和執行標準。

3.科學性原則。要充分運用現代化管理技術(例如價值工程、運籌學、工業工程等),使製定的標準有科學依據。

4.連貫性原則。各部門、各方麵的標準要連貫一致,互相配合協調。同時,標準既不能“朝令夕改”,也不能長期不修改(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一般五年修訂一次,企業標準一般不超過三年)。修訂時也要考慮前後左右標準的協調與一致。

5.明碉性原則。標準要成文,內容要明確,要求要具體,不宜抽象和模棱兩可。

四、標準化與質量管理的內在聯係

眾所周知,標準是質量管理的基礎和依據,質量管理是貫徹執行標準的保證。加強標準化工作,對於加強質量管理,提高產品質量具有重要意義。隨著生產技術的發展,管理水平的提高,標準化工作在質量管理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每個企業,要推行和加強質量管理,就都必須認真做好這項基礎工作。

質量管理和標準化都是現代的科學管理技術,都要按嚴格的客觀規律和充分的科學依據辦事。那麼,它們之間是什麼關係呢?有人說得好,它們是“一個事物的二個方麵”,“一部自行車的前輪和後輪”,這無疑是完全正確的。在企業裏,它們之間的關係具體有以下四點。

1.企業標準化是質量管理的基礎和前提

質量管理從一開始就是從製訂標準著手的。美國“科學之父”泰勒1898年在伯利思鋼鐵公司進行了一個裝卸試驗,當時他挑選了幾個生產能手,反複試驗用不同規格的鐵鍬所完成的工作任務,最後他總結為每鍬裝量為21.5磅才能每天完成最大工作量。因此,他就設計了8~10種不同規格的鐵鍬,小鍬裝重物如鐵礦石等,大鍬裝輕物如爐灰等,但每一鍬的裝量都是21磅左右,這樣,勞動生產率就大為提高。泰勒的這種試驗方法實際上就是運用了標準化的重複選優原理,並首先從擬定標準開始的。其他如作業計劃,成本核算等,都是首先製訂工時定額標準,通過標準化來進行的。當時,美國的各種企業看到標準化的顯著經濟效益,對標準化大為重視,事事都追求標準化,標準是企業的法律,使標準化思想牢固地樹立在企業的每個職工頭腦之中。

發展到現代質量管理後,企業更是強調標準化管理。例如日本的全麵質量管理,實質上就是企業的全麵標準化管理,產品的質量標準即產品的性能、壽命、可靠性、安全性、經濟性指標就是企業管理目標在質量方麵的具體化和定量化。

2.企業標準化貫穿於質量管理的始終

全麵質量管理是從產品市場調查、研製、試製、工藝、技術、生產、計劃、銷售直至售後服務等一係列環節的全過程質量管理,一般人們把這個全過程劃分為設計試製、製造、鋪助生產和使用四個過程。而質量管理的基礎和活動方式——PDCA四個階段循環過程,實質上就是標準的調查、起草、製訂、貫徹、驗證和修訂的過程,就是從標準著手,又歸終於標準的過程。因此,我們完全可以說,質量管理的過程實質上也是企業標準化管理的過程。

3.質量管理的開展使企業標準化更具有科學性

質量管理是運用各種科學方法的綜合質量管理,它改變了那種辦事無標準、無規範,管理和工作不講科學的主觀隨意性惡習。它既沒有憑經驗靠估計的手工業作坊式管理習慣,也沒有那種片麵強調管理部門垂直分工,各自為政,以分工為分家,缺乏橫向協調聯係的管理方式,而是一切按科學辦事,憑數據說話,實現了科學管理。

4.質量管理已成為標準化的一個重要領域

1941年,美國製訂了第一個質量管理標準《質量管理中統計方法的應用》。到40年代末,國際標準化組織就設立了ISO/TC69《統計方法的應用》技術委員會,使質量管理標準化工作開始在世界範圍內展開。

1981年,國際標準化組織又成立了ISO/TC176《質量管理和質量保證》技術委員會,迄今已製訂發布ISO9000係列國際標準。可見,目前無論是一個企事業單位,還是一個行業,一個國家,乃至一個國際標準化組織,都已把質量管理看成標準化工作的一個重要領域,一個必不可少的領域。

質量管理一點通

標準化是質量管理的重要基礎工作。質量管理的實施需要一套完整的管理標準作為基礎,特別是在國際間經濟技術交流日益繁多的經營環境中,一套完整的質量管理標準,既有利於國際交往中供需雙方的相互信任,也有利於仲裁和評價。ISO9000標準的出現滿足了以上要求。

二、計量工作

計量是指實現單位統一、量值傳遞的活動。計量,過去在我國稱為度量衡,隻是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後,才逐漸以“計量”取代“度量衡”這一稱謂。

計量是一項古老而又新興的事業,它隨著社會生產和科學技術的發展而發展。同時它在一定意義上也標誌著一個國家現代化水平的高低,由於我國現代生產和科學技術還不十分發達,全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還有待提高。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計量越來越被人們所認識、所利用,特別是現代化社會它已遠遠超過了度量衡的範圍。計量在工業企業生產中起著基礎性作用。

一、計量在企業中的作用

企業發展和企業科技進步的實踐證明,計量管理是企業管理的一個分支,是一門學問,計量管理和計量科學技術是緊密聯係的同一個係統工程。

企業計量管理工作需要法製製約下的有序的依法自主管理,建立計量檢測體係就為企業提供計量保證,提供檢測手段,保證量值統一、準確,以使企業內部的計量器具得到有效管理。大的工程項目從方案審定,圖紙設計、製作工藝到參數(數據)測量,產品驗收等環節,計量管理、技術人員自始至終都應參與企業提供計量監督和保證作用。

二、計量是實現集約化生產的技術基礎

建立科學完備的計量檢測體係,是企業加強管理工作有效組織社會化大生產的必備條件,在實現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過程中,計量工作是一個重要的技術基礎。

企業廣泛使用計量檢測數據為經營管理服務,將這些數據反饋到企業的產、供、銷各方麵,反饋到定額管理方麵,反饋到各種數據統計方麵。準確可靠的經營管理數據信息的獲得,是靠計量工作實現的。因此,加強統計報表中的有關數據檢測的計量器具配備,才能使企業的數據做到真實、準確、可靠。隻有統計數據的可靠,才能為企業生產、經營及決策提供可靠的信息,才能真正實現“一切用”數據說話,從而推動企業質量管理和經濟管理效益工作的不斷深化,進而達到提高企業管理素質、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的目的。

三、計量是實現經濟核算降低成本的基本保證

企業的生產經營核算、節能降耗、成本核算等管理,是企業經營管理的生產環節,如果計量不到位將會影響企業經濟效益和信譽。因此加強企業計量工作是實現經濟核算、降低成本的基本保證。

降低消耗是降低成本的根本因素,成本管理的主要目的是通過對成本的計劃、控製、核算和分析,不斷降低產品成本,以最少的投入發揮最大的作用,獲得更大的贏利。因此降低消耗是成本管理的主要任務。降低消耗可以通過兩條途徑來實現:一是加強企業管理,實現消耗考核,做到合理用能、用料;二是依靠技術進步,采用先進技術改造設備,改革工藝和能耗結構,改進產品設計。

四、計量檢測是提高產品質量的重要手段

沒有準確的計量,就沒有可靠的數據,就無法正常控製工藝過程,也就不可能生產出高質量的產品。計量檢測水平的高低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一個企業產品質量的水平,產品標準要靠計量檢測才能製定出來,產品是否達到規定的標準,又要靠計量檢測鑒定、檢驗。為了達到優質高產的目的,要不斷的推行采用新技術、新工藝。所以沒有先進科學的計量檢測手段,就沒有先進的產品質量。工業發達國家質量管理都是以完備的計量檢測手段,作為其技術基礎來保證產品質量。

計量工作是保證計量的量值準確和統一,確保技術標準的貫徹執行,保證零部件互換和產品質量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是質量管理的一項基礎工作。

企業做好計量工作必須抓好以下幾個主要環節:

一、設置專人管理

為了做好計量工作,企業必須設置專門的計量管理機構,配備專職或兼職的計量工作人員。如工廠可以設立計量室,負責組織全廠基準傳遞、量儀檢定、維修以及開展有關計量工作。計量機構可歸質量管理部門或總工程師領導。

企業設置的計量人員主要有計量管理人員、計量檢定人員和計量器具的調整修理人員。具體如下:

1.計量管理人員。即企業計量機構的領導者和對全廠計量工作承擔技術監督檢查的人員。

2.計量檢定人員。即經上級計量部門考核合格,持有計量檢定證件的人員。經考核合格的計量檢定員,可以獨立從事檢定工作,有權簽發檢定合格證。

3.計量器具的調整修理人員。即承擔計量器具調整、修理工作的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