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課 放低自己,韜光養晦
1.適當示弱,讓道路更加寬廣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出於岸,流必湍之;行高於人,眾必非之。”從自然界到人類社會,“嫉妒”似乎無可避免。要趨利避害,“示弱”有時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方法。
性烈之馬,其生命一般較短,因為難以馴服,故不免遭被殺食肉的命運。相反,那些“示弱”的母馬,因為較易馴服,往往能夠成為賽場上奪冠之馬而被精心飼養,自然,其亦得以延命。不懂得示弱,處處爭強好勝的人總會受到他人的排擠。
孟飛在大學時是班長,不光學業優秀,而且吹、拉、彈、唱樣樣精通,是一個極富才氣與能力的高材生。可是畢業十年,還是小職員一個。很多同學都難以置信。在同學的眼中,以孟飛的能力,無論在哪個單位,都應該是數一數二的人物。孟飛的確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然而他太好表現,鋒芒畢露,逞強好勝,恃才傲物,不把任何人放在眼裏,在單位裏很不受同事的歡迎。
孟飛的不得誌,不是輸在能力上,而是輸在做人上。他之所以得不到領導的器重,得不到同事的支持,主要就在於他太強。強大固然讓人敬仰,但太強,就會因剛而折。生活中如果你處處表現得盛氣淩人,不可一世,就會讓人望而生畏,敬而遠之,使自己陷入孤家寡人的境地。而任何一項工作,都需要團隊合作。一個人的能力再強,僅靠一人之力,也不可能辦成什麼大事。
示弱可以減少乃至消除不滿或嫉妒。事業上的成功者,生活中的幸運兒,被人嫉妒是難免的。在一時還無法消除這種社會心理之前,用適當的“示弱”方式可以將其消極作用減少到最低限度。其實,自然界亦是一樣。竹子假若在狂風麵前不肯“彎腰”,最後的命運必是夭折。然而,唯其隨風“低頭”,故狂風過後,它依然可以昂首挺胸。
鋒芒畢露必遭人忌,最高明的方法就是把自己裝扮起來,使世人一想到你就與某種特定的形象聯係在一起,而忘記了你的真實形象。因為人們習慣於同情弱者,對過於完美的人和事總是心懷警戒,暴露些小缺點,出點洋相,反而可以增強你的親和力。
其實,適時示弱是一種生存智慧,也是一種獲取成功的手段。強者示弱,不但不會降低自己的身份,反而能贏得別人的尊重,留下“謙虛、和藹、平易近人、心胸寬廣”等美名。懂得示弱的人,往往能更有力地存活下來。
項羽強悍英武,飛揚跋扈,結果兵敗垓下,英雄末路,自刎烏江。而漢高祖劉邦善於示弱,結果一統江山,坐擁天下,成為一代帝王。韓信居功自傲,功高蓋主,結果招來殺身之禍。而與他同朝的另一個大臣蕭何,卻懂得處處避其鋒芒,贏得了朝野一致的好評,也確保了他一生的地位和平安。
“示弱”,既然是一種智慧,那麼必然注重對方式方法的選擇。地位高的人在地位低的人麵前,不妨展示自己經驗有限、知識能力不足等方麵的弱點;成功者則不妨多說說自己失敗的紀錄;某些專業上有一技之長的人,最好承認自己在其它領域上的不足。至於那些因偶然機遇獲得成功的人,則更應宣示自己的幸運。
沈從文雖然文章寫得好,在文學世界很有影響,可他的授課技巧卻很一般。他頗有自知之明,上課時一開頭就會說:“我的課講得不精彩,你們要睡覺,我不反對,但請不要打呼嚕,以免影響別人。”這麼“示弱”地一說,反而贏得滿堂彩。
強者“示弱”,無論對於自己還是對於弱者,都能雙雙有所收獲。何以這樣說?因為強者甘心“示弱”,以弱者的姿態行事,人自然會謙虛謹慎,別人也會願意接受,如此,則強者自會成為長久的贏家,並令強者更強。而對於弱者,則能從中獲得慰藉,心理上得到平衡,從而在心平氣和中自覺地向強者學習,並實現有所進步,有所提高。
對於強者,“示弱”便是放低位置、降低姿態,讓弱者充分感受到人格上的平等,並獲得充分的人格尊重。自然,要創設這樣的氛圍,還須注意細節,亦即是說要注意細微處的自我言行舉止。對於強者,對於成功者,事業方麵已經處於有利地位,因此,在其它涉及小名小利方麵的事,不妨“示弱”而有所淡漠,有所放棄。否則,既“抓大”又不肯“舍小”,到頭來,必因“小”失“大”。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用毫不示弱來形容一個人的勇敢,我們提倡不能示弱,不甘示弱,為了自己的理想與目標,要於堅持勇於奮鬥,這因然不錯。但是,有時適度的示弱卻可以讓自己的天地更加寬廣。
適度示弱,是一種策略。生活中有許多矛盾並不涉及大是大非,也不是原則問題。諸如朋友間的誤會,夫妻間的吵架,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隔閡等,都一味的逞強,有時會失去難得的友誼,讓夫妻間的感情蒙上了陰影,讓家長與孩子之間的隔閡加深。
一個真正甘心“示弱”的人,必是一個以事業為重而敢於負責的人,一個豁達大度、寬宏大量的人,一個充滿人情充盈智慧的人,一個處世淺淺而悟世深深的人。
舍得智慧:
“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這一個一“忍”一“退”,便是適度示弱。他需要一種寬廣的胸懷和博大的胸胸襟。示弱是一種生活的智慧,人生本來就不是單一的方程式,在生活的路途中也並非隻有一種單一的選擇,我們喜歡讚美“勇”“強”,但更要懂得示弱。
2.學會低頭,才有出頭
一個人有天遇到了大哲學家蘇格拉底,就請教蘇格拉底一個問題:“天與地到底有多高?”蘇格拉底回答:“三尺。”這個人很不理解:“天與地之間怎麼會隻有三尺呢?我們人都有五六尺高。如果天與地之間隻有三尺高的話,這麼多人不是把天戳了很多窟窿了。”蘇格拉底說:“所以,凡是身高超過三尺的人,想在天地之間長久立足,就必須學會低頭。”
俗話說:直木遭伐,水滿則溢;地低成海,人低成王。現實生活中常常有這樣一些人,他們很有能力,也不乏幹勁,但為人傲氣十足,處處把頭抬得很高,不屑於屈就現實生活中有意或無意設置的一些低矮“門檻”,這些人最終隻能處處碰壁,被撞得頭破血流,不但成就不了任何事業,甚至連容身之所都沒有。相反,那些資質平平但懂得低頭的人,小則能安身立命,一生平順,大則能贏得人心,出人頭地,成就一番偉業。
在有些人的眼中,低頭常常被視為軟弱可欺。而實質上,低頭是一種修養,低頭是在經曆了暴風驟雨的洗禮後,自然所生的一種涵養。低頭能夠磨煉人的意誌,使人處世沉穩,麵臨厄運泰然自若,麵對毀譽不卑不亢。低頭使人變的剛直不阿,淡泊名利。低頭可以使人以堅強的心誌和從容的步履走過歲月,走過人生。假如一個人不會低頭,或不願低頭,有時候就會造成可悲的結局。
所以說,學會低頭是一種理智,是一種涵養;學會低頭是一種美德,是一種成熟;學會低頭是一種追求的韌性,弱小的生命和事物為了避免過早地夭折和被毀滅,不得不暫時放棄自己的欲望;學會低頭是一種追求的策略,一個追求更大成功的人,不得不忍受小的失敗和犧牲。
我們從小所接受的教育是“永不低頭”、“永不言敗”,否則你就是懦夫;其實,“學會低頭”是一種人生智慧。漫漫人生路,有時退一步是為了踏越千重山,或是為了破萬裏浪;有時低一低頭,更是為了昂揚成擎天柱,也是為了響成驚天動地的風雷。
低頭不是妥協,而是戰勝困難的一種理智的忍讓;低頭不是倒下,而是為了更好更堅定地站立。該低頭時就低頭,調整一下目標,改變一下思路,就能巧妙地穿過人生荊棘,發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無限風光。
在美國一條南北走向的峽穀裏,西坡長滿了鬆、柏、女貞等樹,而東坡隻有雪鬆。造成這種景象的原因其實很簡單,東坡的雪總是比西坡的雪下得大,當雪積到一定程度的時候,雪鬆那富有彈性的樹枝就會向下彎曲,直到雪從枝上滑落。這樣反複地積,反複地落,雪鬆完好無損。其他的樹因無此本領,便無法在東坡存活。
麵對外界的壓力,雪鬆盡力地去承受,當承受不了的時候,暫時彎曲一下。能屈能伸,剛柔相濟,正是這種氣度和風範,使鬆樹經受了一場場暴風雪的洗禮。
被稱為美國人之父的富蘭克林,年輕時曾去拜訪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輩。那時他年輕氣盛,挺胸抬頭邁著大步。一次進門,他的頭狠狠地撞在了門框上,痛得他一邊不住地用手揉搓,一邊看著比他的身子矮一大截的門。出來迎接他的前輩看到他這副樣子,笑笑說:“很痛吧!可是,這將是你今天訪問我的最大收獲。一個人要想平安無事地活在世上,就必須時刻記住:該低頭時就低頭。這也是我要教你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