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過了幾年,韓信得罪了皇後呂雉。呂後請蕭何出謀劃策,把韓信騙到皇宮,將他殺死。 韓信自以為功勞巨大,而不知收斂鋒芒,最後身首異處。
古人說:“懍乎若朽索之六馬,粟粟危懼,若將殞於深淵。”即身居高位所麵臨的危險,其驚心動魄得就像以腐朽的韁駕馭著六匹烈馬,萬分危懼,所以千萬不要居功自傲,要時時謙讓,功成身退,方可求善紿善終,韓信的例子真實值得警戒。
舍得智慧:
得失就在彈指一揮間,生死也可能隻在一念之間。人生在世,尤其是在官場一定要明曉其中的厲害得失關係,懂得適時而退的道理。得,不必得意忘形;失,不必萬念俱灰。進退之間體現的是生存的智慧法則,處事的黃金指南。
3.舍棄重擔,輕裝進發
退一步海闊天空,這是成熟人士的做法。當看不到前進的方向時,我們不妨向後退一步而重新審視。隻知獲取和收納的人看起來聰明,但這樣的聰明隻是小聰明,小聰明者隻關心眼前的得失而不懂得在更長遠的人生道路上行進,更不懂得唯有舍棄才有獲得的大道理。隻有懂得舍棄,才有機會獲得;隻有懂得退步,才能實現進步。這是人生的大智慧,也是一個成熟人士應有的智慧。
拿破侖是一位縱橫歐洲大陸的天才軍事家,他幾乎戰無不勝。究竟是什麼造就了他的偉大與成功?究竟是什麼因素讓他在眾多戰役中立於不敗之地?除了英勇,那便是偉大的智慧,每一次戰爭的勝利都與拿破侖偉大的軍事領導智慧有著至為緊密的關係。
在一次雙方鬥爭形勢極為激烈的戰爭中,拿破侖再一次表現出了卓越的軍事領導才能,而其卓越的軍事領導才能主要體現在其關鍵時刻懂得舍棄的智慧和勇氣。
在那場戰爭中,拿破侖隻有率領軍隊翻越雄偉的阿爾卑斯山脈才有機會取得最後的勝利。然而,我們可以想象,要想翻越雄偉的阿爾卑斯山是何等的艱難,更何況當時正值嚴冬,阿爾卑斯山到處被厚厚的積雪覆蓋,每走一步都十分艱辛。可是,拿破侖從來不服輸,他必須贏得戰爭的勝利。於是,在糧食儲備已經不多的情況下,拿破侖命令他的軍隊卸下所有武器以外的裝備,包括糧食、水等物資儲備。同時,拿破侖還告訴他的士兵:大家隻有兩種選擇,一種選擇是待在那裏等死,一種選擇就是全力以赴地跨越阿爾卑斯山並且打敗對手。
最後,拿破侖率領的軍隊成功地跨越了阿爾卑斯山。當敵軍還在睡夢中的時候,拿破侖的軍隊如同神兵天降,結果一舉獲勝。
如果沒有麵臨困境時對那些物資儲備的勇敢放棄,拿破侖軍隊裏的士兵就會心存僥幸,那麼不論拿破侖自己多麼英勇善戰,也不可能取得那場戰爭的勝利。
在現實生活當中雖然從表麵上看,是擁有了某些東西,可是這些東西對於我們來說並不具有十分積極的促進作用,甚至還因為過於在乎和眷戀這些東西而停止前進的腳步。這些外在的東西給我們帶來的消極作用往往遠遠大於對我們的好處,實際上它們已經成為了我們前進道路上的後顧之憂,甚至可以說是絆腳石。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所要做的就不再是繼續緊緊地握住手中擁有的不放,而是要學會舍棄,學會後退。
人們經常用“退一步海闊天空”來說明有退才有進、有舍才有得的人生道理。其實在人的一生當中,的的確確應當懂得這樣的道理,並且要知道如何用這樣的道理來指引自己的人生之路。
無論是在生活當中,還是在事業發展道路上,當我們發現前方的道路一片渺茫之時,不妨後退一步、再後退一步,直至無路可退,到那時,我們自然能夠看到清晰的前進道路,並且可以從此勇往直前地沿著道路不斷邁進。當我們感到某些身外之物已經成為自身心靈的負擔時,不妨放下這些外在的負擔,使心靈歸於寧靜,然後腳踏實地地繼續開創屬於我們自己的幸福生活。
舍得智慧:
“前進”與“後退”不是絕對的,當前進的負擔過重時,不妨卸下包袱,後退一步。退步原來是向前正是一種陰柔、內斂而又洞達、通透的人生處世哲學,也是一種生存和處世的智慧。
4.暫時讓步是為更好的前行
適當的讓步,在戰爭中是非常重要的策略。在條件不具備時,要想奪取或保存某種東西,必須暫時交出或放棄它,等待時機,創造條件,最後再把它奪回來。在實力尚處於劣勢的條件下,為了調動對手、戰勝對手,不計較一城一池的得失,這種以最終打敗對手為主的放棄是為了更牢固、更長久的占領。
在朱元璋羽翼未豐時,其中實力最強的起義軍陳友諒自集舟師,從江州直指朱元璋的屬地應天,船舷千裏,氣焰十分囂張。
朱元璋為之變色,而手下有的主張投降,有的主張逃奔中山,隻有劉基怒目而視,一言不發。朱元璋見此,便將其召屋內問道:“猛虎已出,如今奈何?”劉基氣憤的說:“凡主張投降和專一的當斬!”陳友諒果如一隻猛虎,若在山中,你哪能與之相鬥?今既下山,正應成績猛打,豈能不粘而降,朱元璋問:“話雖這麼說,但應如何應敵?
騎兵必敗,他們如此蔑視我們,他的後援必不充分,所以我們先放棄幾個地方,劉基細說方卛,果然,陳友諒中計戰敗,朱元璋收複了失地,取得了決定性勝利,在戰場上恰當的以退為進,作出適當的讓步,能夠掌握戰爭的主動權,從而取得最後的勝利。
《戰國策魏策一》:“《周書》曰:‘將欲敗之,必姑輔之;將欲取之,必姑予之。”這是一種暫時讓步,等待進攻的策略。暫時的讓步,不是懦弱和卑微,而是為了更好的前進,當自己不夠強大時,要懂得讓步,低調處之,不可過早暴露自己的野心。要善於保存自己的實力,不可輕舉妄動。
公元616年,李淵被詔封為太原留守,北邊的突厥竟用數萬兵馬多次衝擊太原城池,李淵遣部將王康達率千餘人出戰,幾乎全軍覆滅。後來巧使疑兵之計,才勉強嚇跑了突厥兵。更可惡的是,在突厥的支持和庇護下,郭子和、薛舉等紛紛起兵鬧事,李淵防不勝防,隨時都有被隋煬帝借口失責而殺頭的危險。
人們都以為李淵懷著刻骨仇恨,會與突厥決一死戰。不料李淵竟派遣謀士劉文靜為特使,向突厥屈節稱臣,並願把金銀珠寶統統送給始畢可汗!
李淵為什麼這麼做呢?其實,他早有自己的盤算。原來李淵根據天下大勢,已斷然決定起兵反隋,要起兵成大氣候,太原雖是一個軍事重鎮,但不是理想的發家基地,必須西入關中,方能號令天下,而太原又是李唐大軍萬萬不可丟失的根據地。那麼用什麼辦法才能保住太原,順利西進呢?
當時李淵手下兵將不過三四萬人馬,既要全部屯駐太原,應付突厥的隨時出沒,同時又要追剿有突厥撐腰的四周盜寇,已是捉襟見肘。而現在要進伐關中,顯然不能留下重兵把守。唯一的辦法是采取和親政策,讓突厥“坐受寶貨”。所以李淵不惜俯首稱臣。
退一步才能更好的前行,唯利是圖的始畢可汗果然與李淵修好。由於李淵甘於讓步,還得到了突厥的不少資助。始畢可汗一路上送給李淵不少馬匹及士兵,李淵又乘機購來許多馬匹,這不僅為其擁有一支戰鬥力極強的騎兵奠定了基礎,而且因為漢人素懼突厥兵英勇善戰,李淵軍中有突厥騎兵,自然憑空增加了聲勢。
李淵以退為進,不失為一種明智的策略,它使弱小的李家軍既平安的保住後方根據地,又順利的西行打進了關中。為逐鹿中原,建立大唐王朝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箭拉得越往後,射出的距離越遠。一支蠟燭亭亭地立著,一豆光亮使它不斷地消減自己。虔誠的佛教徒進佛寺禮拜,離開時必須彎腰後退,以示他的恭敬。後退的美麗和美麗的後退,時常相伴著人們,啟人哲思。
舍得智慧:
暫時的讓步並不是低頭或失敗,而是一種彈性的人生哲學,是一種靈活的藝術。無論是在戰場還是在生活中,退讓都不失為一種巧妙的進攻策略。前進不一定要咄咄逼人,鋒芒畢露,很多時候迂回的前進可能是一種捷徑,後退一步,前進的路可能更加寬廣。
5.韜光隱忍,蓄勢而發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是一種剛毅,一種氣節,一種大無畏精神的體現。當我們麵對狂風疾馳的時候,可以選擇像蘆葦一樣隨風彎腰退讓,也可以選擇像大樹一樣寧折不彎,死亦壯烈。但很多時候適當的隱忍退讓不失為一種智慧的生存抉擇。
據說三國時期,關羽就曾經用泥魚的故事來勸劉備說,告訴他人生總要有幾段泥魚那樣隱忍的時期?劉備聽了以後,若有所悟,才有了後來與曹操煮酒論英雄時的精彩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