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課 進退有度,峰回路轉
1.退讓一步天地寬
有一則公益廣告的內容是這樣的:在擠公車時兩位年輕人因擁擠起了爭執,而這時一位老人家說:“得了得了年輕人,把心放寬,就不擠了。”一個人從內心學會寬容,這世界還會有那麼多糾紛嗎?它告訴了我們,要學會讓步。
人生需要執著,但過分執著有時會使我們走進死胡同,不懂退讓,就無法進步。回旋的餘地沒有了,人生這盤棋你就死定了。
適當的讓步不僅不會讓我們有什麼損失,反而更能促進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收獲人與人之間的溫暖。學會讓步,就在無形中為你開啟更多通向真善美的大門。“忍一步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學會讓步,會讓你收獲更多!
讓步既是一種智慧、一種胸懷、一種寬容,更是一種境界、一種修養。德國詩人歌德到公園散步,在一條狹窄的小路上,與一位反對他的批評家相遇。那位批評家傲慢無禮地說:“知道嗎,我從來不給傻瓜讓路。”歌德笑道:“而我正好相反。”說完,他閃到大路一旁,讓批評家先過去。你看,到底誰是傻瓜呢?自作聰明的人,往往會被聰明所誤。
常言說,冤家路窄。在人生的路途上,我們難免與冤家狹路相逢。若兩個人都是傻瓜,彼此逞強,互不讓步,結果兩敗俱傷,誰也占不到便宜。若其中有一個智者,他們會順利通過。若兩人都是智者,他們會大路朝天,各走一邊。你看到底誰是傻瓜呢?自作聰明的人往往會被聰明所誤。
退讓一步,有時不僅可以有利於己,更可以維護國家的利益。當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衝突時,更應退讓一步,選擇以國家利益為重。
在英雄輩出的戰國時代,當藺相如在澠池之盟立下汗馬功勞之後,趙王封其為上卿位居廉頗之上,一代武將廉頗傲氣十足,心有不甘,總是對藺相如惡語中傷以表內心不滿。然而藺相如卻並未因此與廉頗針鋒相對,而是選擇以一顆寬容之心相待,隻道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他的寬容最終換來了廉頗的負荊請罪,並傳為千古佳話。
試想,如果藺相如對廉頗斤斤計較,咄咄相逼,毫不退讓的話,那麼對趙國虎視眈眈的秦國定會乘虛而入,趙國的滅亡也將不得而知,當然曆史不可假設。
藺相如的寬容大度,是無比睿智的選擇,顯示出了讓步的深層含義。另一方麵他的據理力爭、絕不委曲求全也同樣彰顯出他對讓步的洞察與把握,麵對貪得無厭而又言而無信的秦國君臣,他據理力爭、義正言辭,最終成就了完璧歸趙這一千古奇談。
退讓一步,不僅是一種行為,更是一種心態,一種對待外物保持平和心態的態度。人在社會中,難免遇到摩擦。這時候,隻要我們懷著謙讓的心態,退讓一步,你會發現,退一步,就是海闊天空。
人學會讓步是一種身心受益的美德,《菜根潭》中指出“徑路窄處,留一步與人行;滋味濃的,減三分讓人嚐。”此是涉世一極安樂法。這句話旨在說明謙讓的美德。在道路狹窄之處,應該停下來讓別人先行一步。隻要心中經常有這種想法,那麼人生就會快樂安詳。
所謂謙讓的美德絕非一味的讓步,要不要精確的計算。即使終身的讓步,也不過百步而已。也就是說凡事讓步表麵上看來是吃虧,但事實上由此獲得的必然比失去的多。
清朝名臣左宗棠喜歡下棋,而且棋藝高超,少有敵手。有一次他微服出巡,在街上看到一位老者擺棋陣,並且在招牌上寫著:“天下第一棋手”。左宗棠覺得老人太過狂妄,立刻前去挑戰,沒有想到老人連出破綻,被左宗棠擊敗,並且左宗棠連勝三盤。左宗棠看到天下第一棋手都被自己打敗了,心情非常高興,誌在必得,舍我其誰的自信心更加堅定。
接著左宗棠去新疆平亂出征了。他平亂勝利回來時又見老人,於是又和老人下棋。但是這次左宗棠竟然三戰三敗,被老人打得落花流水。第二天再去,仍然慘遭敗北。這讓左宗棠很迷惑,為何前後兩重天?老人哪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進步如此的快?
老人笑著回答:“你雖然微服出巡,但我一看就知道你是左公。上次我知道你即將出征,所以讓你贏棋,從而增強你必勝的信念,好為國家平亂立功。如今你已凱旋,我就不敢客氣了。”
左宗棠聽了感慨良久:這樣看來,自己這次平亂成功還得感謝這位老人的“輸棋”。另外自己官居高位、權傾朝廷,這裏麵其實還包含著很多“輸棋”人的關愛、支持與讓步。
舍得智慧:
讓步是高深的處事哲學,舍棄爭執和頑固,獲得的卻是友愛和團結。在非原則的問題上退讓一步,是一種博大的胸懷。人生中世事紛繁複雜,生命短暫,不一定要爭個誰對誰錯,以忍讓的態度麵對生活,失去的不是麵子,換來的卻是豁達的人生。
2.曉利害,知進退
“誰似浮雲知進退,才成霖雨便歸山”。王安石的《雨過偶書》說,要知進退,象浮雲一樣:人們需要雨的時候,便來下雨;下過雨後,就立即歸山。趨利而動,進也;避害而行,退也。趨利避害,人之常也。
人應該像水一樣,能屈能伸,外柔內剛,多一點韌性。物有盛衰,人有生死。順應自然,投入地活著,實現自我的最大價值,這才是人生應取的態度。舍得,舍得,隻有舍了,才能得了。是的,平常心是道,知進退是道,曉利害是道。“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錢鍾書一語點破迷思。
避免功高震主就要知進退之勢。諺語有雲:“日慎一日,而恐其不終。”身居高位於時一天比一天更謹慎,如同行走在危險的高崖上,即使自己注意了,能得到善終的人也太少了。所以,位置越高,權力越大,懷疑猜忌的人越多,不得不防,不可不早做撤退的打算。
春秋時,吳王夫差在被勾踐打敗後,勾踐不忍心殺他,要給他一塊封地,讓夫差做屬臣,夫差則無法接受失敗與屈辱,羞憤自盡。這又驗證了那句話:活著才是贏家。當台風過後,小草有資格嘲笑倒在身邊的參天大樹。
吳國被徹底滅亡後,勾踐舉行慶功宴會,分封功臣,範蠡官至上將軍,僅於勾踐一人之下,於百官之上。此時範蠡在巨大的成績麵前沒有被衝昏頭腦,而是冷靜的分析了局勢——當時能對越國構成威脅的吳國已經滅亡,其他諸侯國不是離的比較遠,就是周圍的小國實力很弱,根本對越國構不成威脅。也就是說,天下已經太平,這個時候本來功高蓋主就是很危險的,容易讓君王感覺受到威脅,加之多年的相處,範蠡發現了勾踐是一個可共患難,不可同富貴的人,自己官居極品,樹大必然招風。
範蠡清醒的認清“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在政治生涯達到頂峰的時候急流勇退,向勾踐辭官,勾踐以平分國家為條件來挽留範蠡,幾天後,範蠡攜妻兒悄然離去。
範蠡在離開越國的時候曾留給文種一封信,信中陳述敵國破,謀臣亡的道理,勸文種也馬上離開,可惜文種在高官厚祿麵前沒有做出明智的選擇,範蠡走後不久,功勞僅次於範蠡的文種被勾踐無故殺死。
文種是一個典型的儒派,認為食君祿,報君恩,建功業,享封賞,是理所當然的事,沒有從更多的角度與層麵思考問題,也沒有看透事物發展的必然規律,雖然才能出眾,政績卓著,最終卻招致殺身大禍。而範蠡憑借冷靜的頭腦,敏銳的眼光,從事物發展的規律,人性的特點等多角度進行觀察思考,洞察了一切,逃脫了虎口。
範蠡就是一位曉利害,知進退的典型,他知道自己位居高位,功高震主,這是為官的大忌。所以範蠡在自己政治生涯的頂峰急流勇退,避免了被殺的危險,範蠡舍去高官厚祿,卻獲得了全身而退的美名。文種因為不懂適時而退的道理,而落得被殺的悲慘結局。
漢代的韓信就是因為功高震主,不知趨利避害,最後身死未央宮,令人感歎。
漢高祖劉邦奪取天下後,有一次大宴群臣,談到自己成功的原因時說:“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我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我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我不如韓信。這三人都是人傑,但是我能用他們,這正是我取勝的原因啊。”劉邦這段話中提到的韓信,正是設下“十麵埋伏”之計,打敗霸王項羽的最大功臣。
韓信起初隻是項羽軍中的一個無名小卒,後來投奔劉邦軍營,但並未受到重用,隻是因為蕭何的鼎力推薦,才被劉邦拜為大將。韓信足智多謀,善於用兵,為漢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因此被封為王。
隨著權勢越來越大,韓信也逐漸變得驕橫跋扈了,劉邦對他有了戒備之心,於是設計收了他的兵權。韓信的謀臣勸他遠離朝廷,避開災禍,可是韓信沒有聽從。後來有人誣告韓信謀反,劉邦趁機抓他入獄,後來雖免了死罪,但又把他由王降為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