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開始學習鋼琴的那天起,家就是惟一的練琴房;從開始學習舞蹈的那天起,家就是你最自信的舞台。這裏的掌聲永遠發自內心,永遠是最響亮的。
人人都希望自己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她不僅能讓你享受那無需言表的天倫之樂,更能讓你在外界受到挫折、傷害時得到慰籍,撫平你的創傷。她是你遠航歸來的避風港,是你疲憊時心靈歸依的地方。構建一個美滿幸福的家,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夫妻是家中的頂梁柱,所以,這個家需要夫婦雙方來維護;隻有夫婦雙方都用心來嗬護,家才能真正變得溫馨幸福!
家如盆花,隻要你用心用情去嗬護,那麼你會陶醉在鮮花燦爛的喜悅中,越賞越歡暢,越賞越沉醉其中;你會沉浸在溫馨浪漫的氛圍中,越品越有味。
茫茫人海,宇宙無邊,其間每個人都應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不論你是才華滿腹的學者教授,還是滿麵塵灰的打工族,還是打著扇子趕蚊蠅的水果小販、雙手油膩的修車師傅,都要有一個用以抵禦風雨、遮擋嚴寒的家。
我們在平常意義上說的“家”,大多指的是有一個穩定不變的生活、成長和休憩的地方。
社會學家說:家庭是人類社會的細胞。正是有了細胞的生長、繁衍,才有了綿延不斷的人類曆史長河。
因為關於“家”的話題有太多,甚至在很多時候感慨:家裏的事情說不明、理不清。結了婚的男人可能都有這樣的看法:“家,是個不講理的地方。”這句話是專指夫妻之間生活裏的瑣碎事而言。“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清官難斷家務事”大抵都是對家事的一些比較消極的看法和觀點。
“家”是什麼?看法和觀點不同,千萬個人有千萬種說法。有人說,家就像是個線盤,離家在外的孩子像放飛的風箏一樣,走得再遠、飛得再高,也離不開家的牽掛。
在外的遊子最懂得“家”的滋味。有人說,家就像是黑夜裏的北鬥星一樣,在那悠遠的地方,給遊子帶來無限的溫暖遐思和心靈慰藉,那裏有慈祥善良的母親在翹首企盼著,想早日看見孩子歸家的身影;那裏有父親的眼神好像在說著:孩子,出門在外,自己要當心一點,在外麵可不像是在家裏那樣,事事順著你的意思,記住,有事就給家裏寫封信。杜甫寫的那句“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道出了多少遊子期盼著親人的心聲。
家首先是要有個居住之所,不管它的大小如何,無論它的形狀怎樣。容幾根草也罷,納幾片瓦也罷,隻要它是一片寧靜的棲息之所,充滿著包容和溫馨,讓快樂和痛苦在它當中收放自如、無拘無束,這一片空間就是家——有形和無形的結合,存在於天地間,裝載於心靈上。無論腳步多麼沉重,無論身體多麼疲乏,開啟它的門,心便回歸自我,麵具悄然釋去,顯露一張真實的麵容。
“皚如山上雪,皎若雲間月”,家應該就是這樣的:純淨、清爽、透明,沒有任何的汙染。家是自己的一片淨土,應該好好維護,染滿色彩的外衣和沾滿塵土的鞋要留在屋外。打開窗戶的時候,隔一層薄紗,隻讓陽光和芬芳溢流進來。飄蕩室內的清新換走肺部的渾濁,血液得到更新,輕鬆中再獲活力。家是一種顏色,讓身心沐浴在七彩的純光中,享受一份桃源情趣。然而,透明的顏色是要用心靈的明淨來換取的。哪怕心中承受著眾多的負荷,也要記得留一隅明淨給家。
家不是交易所,不是遊戲場,不是杯光迷離的喧囂舞場,也不是忙碌的工作場所,家中應該平靜,沒有猜測,也沒有紛爭。我們要把飛進家中的塵埃拭淨,如同摘一朵冰山上的雪蓮,讓它的聖潔開遍家的每個角落。
心靈築起的家帶著一股誘人的醇香,那是和著百草和百花氣息的陽光之味。它落在家中的每個成員中,浸入身體的每個細胞中,淡淡地發散著,似有似無。而一旦脫離它的包圍,心便空了。隻有回到它的懷中,才備感踏實。
心靈感悟
不論飛越天涯海角,隻要輕輕回頭,永遠會有一盞為你而燃的燈、一扇為你而開的門。因為,無論你羈旅何方,你的身上都將永遠包裹著厚厚的親情。
團聚彙成欣慰的歌
長年在外求學的小李,很少有時間和父母在一起共敘天倫。但小李的心裏一直記掛著他們。父母為了小李嚐盡了世事的辛酸,放棄了自己應得的幸福,對此,作為女兒的小李心裏有深深的不安。又臨近春節,每到這個時候,小李都歸心似箭。又有一年的光景沒和老父聊天了,又有一年的光景,沒幫母親打掃掛滿蛛網的屋簷了。父母這一年是如何過的?
隻要小李一回到家門,陳舊的老屋裏便會裝滿欣慰的笑聲。父母的臉上被歲月雕刻得溝溝坎坎,笑的時候堆在一起,讓做女兒的覺得備感親切和愧疚。小李平時在外地求學,一年隻回家一次,讓她覺得欠父母的實在是太多了,怎麼做都難以補償。於是小李便趁著自己在家的時候,好好地陪伴他們,讓他們感受和體驗著幸福。
農村終究還是很閉塞,小李從城裏帶回的一個普通的數碼攝像機竟也成了稀罕物,父老鄉親爭相把老屋圍個水泄不通,就像看寶物一樣。父親很好麵子,讓小李把這樣的場麵記錄下來,也不免叔叔大爺們歡喜一場。母親在旁邊也連連稱是。
於是,小李便把鄉親們的笑容、身影和話語記錄下來,刻在盤上,總算有了影音的記錄。
小李說,每次回家看到父母臉上洋溢著的笑容,她的心裏感到熱乎乎的,算是為父母做了一件小事。她為她的行為能給父母帶來的歡笑,而感到莫大的欣慰。
小李也經常播放光盤,尤其是在不能回家的日子裏,每看一遍,心裏便熱流湧動,暗自祝禱,希望父母健康長壽,希望能盡早回到父母身邊,盡一份孝心。
團聚總歸是暫時的,分別才是永恒,漫漫人生仿佛隻是和自己的親人朋友一個一個分別的過程,別情離意,似乎永遠是人類情感宣泄的主題。不過,沒有別離,哪裏來的懷念?沒有懷念,那些和懷念有著絲絲縷縷相關聯的情愫,諸如痛苦、寂寞、欣慰、感傷等都從何而來?這些情愫雖說不停地折磨我們,但沒有它們,我們的生命將變得枯燥,沒有意味。
團聚是一首歌,溫馨地點燃塵封的記憶。隻有這漫長的離別和短暫的聚會,才使我們的生命不至於蒼白,變得有血有肉、有聲有色。用不同的聲音、影像或氣味來紀念共同相處的節日,不一定要隆重舉行慶祝,但一定要色香味俱全,中秋節的月餅與思念,過大年的餃子與歡聚,通過不同形式,讓家庭的共同記憶更加豐富。
心靈感悟
當時光荏苒,帶走我們的一切的時候,我們會因我們曾經的團聚而感到欣慰,從此,枯幹的心靈得到溫情的滋潤,又輕盈起來。
孝敬父母是美德
孝敬父母是每個兒女的分內事,更是一種美德。但要講究方法和藝術,不要隨心所欲任性而為,而是應該在適當的時候用適當的方式孝敬父母。不要刻意地去孝敬,也不要稀裏糊塗地敷衍。有時候,一個微笑可以讓父母感到慰藉,這個發自內心的微笑就代表你的孝心,任何價格高昂的補品也比不過它。
孝敬父母,就要懂得父母的需要,這需要我們在日常的瑣碎生活中,細細體味父母的感情和意願,並且做一些能讓父母滿意的事情,不要盲目孝敬,父母不需要的你偏偏買給他們,這既浪費錢財又達不到目的。
孝敬父母要花心思,不是說要刻意地取巧,而是應該想父母之所想,急父母之所急,真正做到“投其所好”。不要一廂情願,自己以為父母想什麼要什麼,就買什麼給什麼,父母和我們的年齡有差異,心理要求也非兒女所能體會的,因此兒女在生活中留心觀察很重要,留一點心思給父母,便是孝敬的根本了。
春節快要到了,在城裏打工的德才要回鄉下老家過年。同在一個城市打工的夥伴大軍委托德才給他家裏捎些東西,德才痛快地答應了。
臨行的那一天,大軍到火車站給德才送行。德才沒有料到,大軍給家裏帶回去的全都是一些尋常的東西,醬油、味精、洗衣粉、糕點……裝了滿滿一大紙箱。
德才跟大軍說:“帶這些瑣碎的東西幹什麼?還不如直接給你媽帶錢呢。路太遠,輾轉不容易,所以我每次回家隻帶一點東西,常常塞點錢給爸媽,他們喜歡買什麼就買什麼。”
大軍卻說:“半年來我沒掙到多少錢,最近才找到一份合適的工作,春節就不回去了。你把這些東西給我媽帶上,就說是我單位發的,吃不完。”
回到家裏後,德才扛著紙箱就奔大軍家。大軍的母親高興地打開紙箱,把箱裏的東西擺了一炕,興奮地跟德才說:“大軍寫信說找了一份好工作,單位什麼東西都分,吃都吃不完,讓我不要惦記他,起初我還不信呢,看到這些東西我就放心啦!”看到老人滿臉的喜悅,德才深受感染,體會到了大軍的一片孝心。
春節很快就過去了,德才要返回城裏,大軍的母親讓德才轉告大軍,家裏什麼都不缺,要好好工作,別辜負了單位對他那麼細心的照顧。說完話,大軍母親的臉上充滿了幸福的笑容。
德才想到了自己的母親。當除夕之夜自己把2000元錢交到父母手上的時候,母親也隻是淡然一笑,遠不如大軍母親那麼高興。
其實,錢和東西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真誠的孝心和巧妙的表達。大軍和德才都是孝順的孩子,隻不過在對孝心的表達方式上有所差別,就是這麼不起眼的差別,讓德才體會到了其中的深刻道理。再簡單的愛和孝心,因為巧妙的表達,也會給父母帶來難以形容的幸福。
當人生暮年的時候,老人都會有懷念和留戀的感覺。這種感覺久久縈繞於懷,難以釋去。可能老人在身強力壯的時候也取得過驚天動地的成就,但那不足以牽係老人的思念。對老人來說,兒女孝順才是最關鍵的。
令老人感到溫暖和慰藉的往往是逝去歲月中與自己兒女們一起度過的不經意間的幸福的漣漪。孝順的兒女,要懂得父母的情愫,要聆聽父母的傾訴,要嗬護父母傷感的心思。
有一個曾經叱吒風雲的企業家,如今已逾古稀之年,經常和自己的兒子講起當年的往事。
他年幼的時候日子非常艱苦,母親經常用花生榨幹後的渣子、田間野草的幹葉子和碾碎的黃豆瓣做成一種叫做“懶豆腐”的食品,味道十分甘美,直到現在嘴裏還常常泛起“懶豆腐”的香味。兒子聽在耳中,記在心裏。後來兒子也創立了自己的企業,經常需要到各地去調查市場,拓展銷路。每到一地,兒子都要親自到市場上走一走,看看自己的產品賣得如何。
有一次,兒子正在市場上轉悠,看見市場旁邊的一家農戶正在做飯,原料和父親說的“懶豆腐”的用料一樣,於是就去詢問。一問果然就是“懶豆腐”。於是,兒子便把做法學到手,臨走的時候還花錢買了原料。
父親生日的時候,兒子把父親請到家裏,聲稱要給父親一個驚喜。父親說,你有的我都有,你能給我什麼驚喜啊。
等到了吃飯的時候,兒子端上了自己親自為父親做的“懶豆腐”。父親看到這道菜,逝去的艱苦歲月又浮現到眼前,老人老淚縱橫,用手摩挲著兒子的手,心中湧起陣陣感動。
父母的感動和慰藉,是花錢也不能買來的,就算是腰纏萬貫也不能悟得盡孝之道,盡孝需要細心,需要藝術。
平日裏和父母聊天的時候,父母會自然而然地流露對某些事情的向往和留戀,做兒女的應該懂得父母的心思,想方設法給予滿足,想方設法給他們以安慰。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父母碎嘴的嘮叨和濃濃的關愛像一陣春風,吹綠了我們心靈的荒漠。我們該以何種感恩之情來報達父母的恩情呢?這是每個人都應慎思的問題。
生活總是這樣,隻要你仔細聆聽,用心聆聽,總會發現一絲愛的聲音,那是讓你受用終生的。
心靈感悟
在漫長的生命旅程中,誰都渴望獲得無私的幫助,誰都盼望真正的溫暖,誰都希望有人毫無怨言地替自己遮風擋雨,而給予我們這一切的都是那日漸蒼老的父母。
保存愛的記憶
有一天黃昏,貝蒂正在布置餐桌,一個鄰居的婦人瑪姬忽然來敲門,因為母親正忙著做菜,就叫她自己進來。瑪姬進了大廚房,看見餐桌布置得這麼雅致,發表了評論:“哦,我想你需要招待客人,我待會兒再來,你應該第一個叫我來才是。”
“不,我很好,”貝蒂的母親回答,“我們並沒在等客人。”
“那麼,”瑪姬的表情顯得相當困惑,“為什麼你把最好的瓷器擺出來,我們家每年隻拿出來招待客人兩次。”
貝蒂的母親笑答:“因為我準備了我家人最喜歡吃的菜。如果你會為特別的客人精心布置餐桌,為什麼不為自己的家人也這樣做?他們對我來說比任何我能想到的人都特別。”
“是呀,可是你漂亮的瓷器可能會打破……”瑪姬回答,她顯然並不了解貝蒂的母親為何用這種方式來表示家人的重要性。
“哦。”貝蒂的母親隨口說,“一些瓷器上的小瑕疵比起我們全家聚在餐桌享用這些可愛的碟子進餐,是微不足道的。而且,”她眨了眨眼,“每個瑕疵都有一個故事,不是嗎?”她看著瑪姬,以為兩個孩子都已長大的母親應該懂得這些。
母親走到櫥櫃旁,拿下一個盤子,並說:“看到這個缺口裂痕沒有?這是我17歲時發生的事,我永遠不會忘記那一天。”母親的聲音在想起往事時變得更溫柔了,“某一年秋日,我哥哥們必須幫忙堆起當季最後的一堆幹草,於是他們雇了一個英俊高大的小夥子來幫忙。我的母親叫我到母雞窩裏撿拾鮮蛋,那時我才看到新來幫忙的人。我停下來看他把一大捆沉重的新鮮綠色幹草扛到肩上,毫不費力地把它們擲向幹草堆中,看了好一會。我告訴你,他是個出色的男人:頎長,手腕細但手非常有力,頭發既多又亮。他一定也覺察到我在看他,因為當他把一捆草舉到半空中時,他微笑著轉頭停下來看我。他的帥勁簡直難以形容。”
母親緩緩地說,以一隻手指撫過那個盤子,輕輕地叩著它:“我想我的哥哥們挺喜歡他,所以才邀他和我們共進晚餐。當我大哥指定他坐在我旁邊時,我感覺自己差點死掉。你可以想象我有多羞澀,因為他曾看見我站在那兒癡癡盯著他瞧,而我現在竟要坐他旁邊!他的出現使我窘迫不堪,舌頭打結,隻能低頭看著桌子。”
忽然間,媽想起她是在小女兒和鄰居婦人麵前說故事,她臉緋紅了,飛快地將故事收了尾:“當他把盤子遞給我要求我幫他盛東西時,我的手濡濕而顫抖。我拿起盤子時,它滑了出去,撞上烘焙用的瓦盤,敲出了一個缺口。”
“哦,”瑪姬一點兒也沒被貝蒂母親的故事感動,“它聽起來像個我會企圖忘卻的記憶。”
“相反的,”我母親繼續說:“一年後我就跟這個很棒的男人結婚了。直到今天,我看見這個盤子時,我都會想起我初遇他的那一天。”她小心地把盤子放回櫥櫃裏——在其他的盤子後頭,它有單獨的空間。她看貝蒂正凝視著她,飛快地對貝蒂眨眨眼。
她知道瑪姬對她剛說的愛的故事毫無感覺,於是她又很快地拿下另一個盤子,一個曾經碎裂又被一塊一塊拚回的盤子,在參差不齊的接合處,還有膠水凝固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