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幸福是一種靈魂的香味(1 / 3)

第十一章 幸福是一種靈魂的香味

真正的幸福是內在的,它隻有在人類的靈魂裏才能被發現。

一篇篇感人淚下的故事,一曲曲美麗人生的謳歌,一段段蕩氣回腸的記錄,一首首解讀生命的感言。

走出生命的枯井

一位博友在博客中寫道:“在平日,我們經常會遇到一些事與願違的情況,這些看似不經意的一舉一言或一事常常會另我們的陽光心情霎時陰雲密布,十分讓人討厭。這些令人厭惡的東西我們就叫它生活中的垃圾……”

由此,想到一則故事:

有一天某個農夫的一頭驢子,不小心掉進了一口枯井裏,農夫絞盡腦汁想辦法救出驢子,但幾個小時過去了,驢子還在井裏痛苦地哀嚎著。最後,這位農夫決定放棄,他想這頭驢子年紀大了,不值得大費周折去把它救出來,不過無論如何,這口井還是得填起來。於是農夫便請來左鄰右舍幫忙一起將井中的驢子埋了,以免除它的痛苦。農夫的鄰居們人手一把鏟子,開始將泥土鏟進枯井中。

當驢子了解到自己的處境時,剛開始哭得很淒慘。但出人意料的是,一會兒之後,這頭驢子就安靜下來了。農夫好奇地探頭往井底一看,出現在眼前的景象令他大吃一驚:當鏟進井裏的泥土落在驢子的背部時,驢子的反應令人稱奇,它將泥土抖落在一旁,然後站到鏟進的泥土堆上麵!就這樣,驢子將大家鏟倒在它身上的泥土全數抖落在井底,然後再站上去。很快地,這隻驢子便得意地上升到井口,然後在眾人驚訝的表情中快步地跑開了!

就如驢子的情況,在生命的旅程中,有時候我們難免會陷入“枯井”裏,會被各式各樣的“泥沙”傾倒在我們身上,而想要從這些“枯井”脫困的秘訣就是:將“泥沙”抖落掉,然後站到上麵去!

事實上,我們在生活中所遭遇的種種困難挫折就是加諸在我們身上的“泥沙”。然而,換個角度看,它們也是一塊塊墊腳石,隻要我們鍥而不舍地將它們抖落掉,然後站上去,那麼即使是掉落到最深的井,我們也能安然地脫困。本來看似要活埋驢子的舉動,由於驢子處理厄境的態度不同,實際上卻幫助了它,這也是改變命運的要素之一。如果我們以肯定、沉著穩重的態度麵對困境,助力往往就潛藏在困境中。一切都決定於我們自己,學習放下一切得失,勇往直前邁向理想。我們應該不斷地建立信心、希望和無條件的愛,這些都是幫助我們從生命中的枯井裏脫困並找到自己的工具。

假若你現在就身處枯井中,求救的哀鳴也許換來的知識埋葬你的泥土。這則故事給我們的啟示:

在生命的旅途中,有時候我們難免會陷入枯井裏,那麼,驢子教會我們走出絕境的秘訣,便是拚命抖落打在背上的泥土,便用來拯救自己,將不利因素轉化成有利因素。無論絕望與死亡如何驚天動地,有時候走出“枯井”原來就是這麼簡單。

智慧箴言

其實快樂很簡單,牢記以下小秘訣:不要存有憎恨的念頭;不要讓憂慮沾染你的心;簡單地生活;多分享;少欲求。

空出點時間看流星

忙碌的生活移走了我們的時間,讓我們對身邊美好的一切統統視而不見。流行的元素占據了我們的視野,讓自然的美麗被高高舉在生命天平的一邊。美麗的童話遙遠了,詩意的語言遠去了,恬美的畫卷消逝了。大雁遠了,麥子黃了,炊煙斜了,山野綠了,我們看到了麼?停一停腳步吧,抬頭看看流星滑落的美麗,看看我們身邊美好的一切。

某學院的一次畢業典禮上,班主任鄧老師,用50盆水為全班50名同學挨個輕輕搓洗了一次腳,祝福他們在今後的人生道路上,踏踏實實地走。

鄧老師的這一舉動經過媒體報道後,頓時引發了如潮的評論,與以往評論的不同之處是,除了語言大棒的揮舞,批評鄧老師是“作秀”,而且還“秀掉”了老師的尊嚴;更多人表現出一種不解:這個老師為何出此舉動?而正是人們的這種不解,凸顯出鄧老師這一舉動的重要價值。

為什麼人們不解,因為名與利困住了本來軟弱和溫暖的內心。一個個冰封多年的冷漠表情,一顆顆隻在瀝青道路和水泥樓房間固定而固執地跳躍的心靈,已經習慣了各式各樣的條例行規。而在真情麵前,在大愛來臨之時,他們幹涸的眼睛早已沒有了久違了淚水。

由此,鄧老師給學生洗腳的意義已然超越了一般意義上的師生告別儀式,他是對大學生甚至對整個社會的一種提醒、一種感化,一種呐喊、一種期盼——讓冷漠遠離我們而去,讓溫暖和真情湧動於我們的內心。

安靜而沉默的操場上,鄧老師端起一盆盆洗腳水,躬身學生腳下,輕輕撫摩他所摯愛的孩子的腳丫,“千裏之行始於足下”“以後要腳踏實地走”,每個學生耳邊響起鄧老師語重心長的叮囑。

而對於老師的特殊祝福,半數以上的學生忍不住流下熱淚。有位同學哽咽著說:“今天這一幕我一定會銘記終身,我一定不辜負鄧老師的關愛,用自己所學,為社會作貢獻。”

鄧老師躬身為他心愛的學生們輕輕揉搓的那一瞬間,隻有動人的眼淚在真情地流淌……牽掛,思戀,感恩,盡在那一彎腰的深情中真情流淌。

鄧老師的用意是深刻的,他不僅讓學生由衷地生發走向社會、報效社會的動力和願望,也向社會提醒應該營造什麼樣的氛圍來接納剛剛走向社會的年輕大學生。更遠意義上,他提醒著我們,該用什麼樣的姿態工作、生活和學習,以及工作、生活和學習是為了什麼。

在當代這個速度越來越快的時代,人和人之間的聯係更多的傾向在工作方麵,而由於社會分工的細化,在這個社會上的生存越來越少的依賴於原來的人情關係。由此,人和人之間的關係不可能如傳統社會中那麼密切,人情味越來越淡,可仔細想來,我們高度旋轉在這個星球上到底是為了什麼?難不成人人來這個社會忙碌一遭,為的隻是帶著滿身的疲憊和孤獨,從年輕走向年老,從鮮活走向死亡?

對於青年大學生來講,大多數大學畢業生進入了這些遠離自己家鄉的城市,今後的人生之路,若沒有溫情支持,可能走的會很孤獨甚至淒苦。鄧老師在臨近畢業之時用自己的雙手感化了一顆顆彷徨的心靈,使他們帶著感恩之心走向社會,用一顆善良之心,激勵自己,接納他人、創造價值。

忙碌的日子裏,空出點時間看看流星吧,感動應該感動的事和人吧。否則,就像遇到老師給學生洗腳時隻有指責沒有感懷,日趨僵硬的不止我們的身體,還會有我們倍加珍視的思想和靈魂。所有的一切,都會因冷落了真情而變成石頭一樣的形狀和溫度。

智慧箴言

人生過於忙碌了,以至於人們總是拿“最近忙”之類的借口推托著什麼。我們有多少時間和親人、朋友、愛人在一起呢?一些奔波,一些勞累,已經將親情、友情、愛情,近乎抹去了大半。

品味人生的芬芳

生活不應該是一口井,激不起半點漣漪。生活應該是一條小溪,以叮咚的山泉為源頭,以寬厚的大海為歸宿,日夜潺潺流淌。帶著奔騰的壯誌,爬上高坡,飛下山崖,可以化成壯麗的武士。擁著甜美的夢想,撫著青草地,吻過鵝卵石,可以幻為溫柔的女神。生活中應該有舒婷的紅木棉,有後主的一江春水,更要有屈子的芳菲。

青春之花,開在十六稚嫩之年。如梅花般清秀,似蘭花般明麗,象荷花般水靈,比山花更爛漫。純潔無瑕,魅力無窮,芬芳宜人。這是人生最美妙的花季。

創業之花,開在三十而立之年。竭力奮鬥,頑強拚搏,嘔心瀝血,履難曆阻。時而山重水複,時而柳暗花明,認識了生命的價值,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猶如豔陽中天,麗日升空,鮮豔明麗。這是人生最燦爛的花季。

成熟之花,開在四十不惑之年。恰似登山臨頂,一覽風光無限。手理飛雲迷霧,腳踏冰霜雨雪,身挾狂風雷電,威震廣天浩宇。采四海精英以滋養靈肉,吸八方靈氣以陶冶性情,風韻雅致,美姿綽約。這是人生最輝煌的花季。

哲理之花,開在五十而知天命之年。唯物地、辯證地、發展地、全麵地、正確地觀察社會、認識自己、看等人生。用快樂、喜悅,自信作為醇酶,將苦難、煩惱、憂愁釀成美酒,取之不盡,飲之不輟,馨香滿腹,馥鬱醇濃。這是人生最怡人的花季。

寬容之花,開在六十而耳順之年。慈眉善目,闊鼻巨額。胸中乾坤廣大,腹內繁花似錦。難容天下難容之事,能收世間難收之美。有容乃大,無欲則剛,寵辱不驚,坦然泰然。這是人生觀最珍貴的花季。

老成之花,開在七十以上從心所欲而不逾矩之年。成就完美,羽化成仙。生而樂世,死求安然。人生旅途,及至佳境。這是人生最神奇的花季。

潘菊明,嘉興碧雲花園有限公司黨支部書記、總經理,嘉興市第六屆人大代表,浙江省花卉協會鮮花分會會長。2007年,公司共接待遊客10萬人次,實現銷售收入1.78億元、利稅368萬元。

1984年,潘菊明從部隊轉業後,進入大雲服裝廠工作,從一名業務員最終升到了副廠長的職位。服裝廠停產後,他為了不讓大雲服裝產業走入低穀,不讓自己多年積累的經驗和才華埋沒,1991年他白手起家,創辦了凱樂服裝廠。在潘菊明的精心經營下,企業由小到大、發展迅速。1994年,該廠與日方建立了我縣第一家中日合資企業——嘉善大光服飾有限公司,1998年,創建中日合資嘉興大陽服飾有限公司,成為大雲輕紡業的支柱企業。2001年公司產值達到400萬美金,居嘉善服裝業第二,創利稅350萬元人民幣。

在服裝業蒸蒸日上的同時,潘菊明看到家鄉農民擁有肥沃富饒的土地,卻沒有高效益產出。抱著一種報效父老鄉親的心情,2002年建立了“陽光農場”,嘉興碧雲花園有限公司的前身。2003年,他又租下了2000多畝地,加上基礎設施建設,總投入3000多萬元,幾乎把服裝廠的全部收益投入到了這裏。但由於技術管理不到位,花大價錢引進的大苗死了,一場霜突然降臨,4萬多枝香水百合凍死,一下子損失了幾十萬元。但他並沒有被暫時的失敗打垮。他先從大專院校引進專業技術人員,隨後又聘請浙江大學教授夏宜平做公司的高級顧問,積極開展先進實用技術的研發。還通過“山海協作工程”,在麗水、淳安分別建設了300畝和600畝的分部。由於潘菊明特有的管理理念和經營手段,碧雲花園打響了“營造碧水雲天的生態農莊,奉獻鳥語花香的人間天堂”的企業品牌。今年,該公司生產的“大火炬”花卉,還被北京奧組委選為奧運會的會場館內用花,7月中旬將有1萬盆“大火炬”擺放在奧運會場館內。

碧雲花園壯大後,潘菊明不忘回報社會。為幫扶周邊農民創業致富,公司每年舉辦12期服務於當地花卉生產專業戶的專業技術培訓班,他還去農戶家裏指導,並組織公司黨支部的全體黨員結對幫扶群眾開展“創業致富”活動,幫助引進非洲菊、天堂鳥、巨玫瑰葡萄等新品種60多個,開發、推廣滴灌技術、百合二次利用技術、反季節栽培技術等先進技術20多項。公司還積極吸納附近被征地農民、土地流轉農民進公司工作。

作為公司黨支部書記的潘菊明,大膽創新,將建立黨員遠程教育實踐基地作為黨建工作的抓手,以基地帶教育,以教育促發展,建立了以“支部+基地+專家+農戶”工作模式,實現了“1+1+1+1>4”效應,創造性地走出一條“農場裏建支部,帶農民齊致富”的新路子。並根據實際需求,開展了“請進來集中活動”、“走出去交流活動”和“熱線谘詢互動活動”等互動式活動。同時,將支部生活與遠程教育活動相結合,根據農民的需求,製定年度遠程教育培訓計劃,組織公司黨員和附近農戶參與遠程教育培訓。

潘菊明用自己的辛勤勞動寫下了人生光輝的一頁,這就是一名共產黨員的情懷。他還在繼續致力創業創新,繼續編織自己的夢想,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智慧箴言

人生的路,雖然不平和艱險,但有時卻放出鮮美的花朵。這稀有的幾朵鮮花,常使人忘去疲勞和艱苦,帶著新的希望和新的勇氣,再向前進!每天的太陽都是新的,依然那麼燦爛,我相信有誌者事竟成,明天會更好!

垃圾裏的幸福之音

冬天確實讓你看不出一點點的愉快,路是灰色的,房屋是灰色的,人也是灰色的。公房後的垃圾滑落一地,腥臭的味道越過寒冷鑽到人的嗅覺裏。這種不愉快真是沒完沒了的。

一天中午,回到家,因為米桶裏沒有米的緣故,葉彌趕緊又走出去。冬天的中午,狂冷的風把太陽刮的黯然無光。所謂的太陽光,隻是給人心裏施予了某種安慰的黃顏色。因為是寒冷的冬天,還因為是餓著肚子,葉彌的心情很不好。

葉彌匆匆地走過垃圾堆。垃圾堆前站著一個人,不用看第二眼,就知道他是我們平常所說的撿垃圾的。我們不說“撿垃圾的人”,而說“撿垃圾的”,為了省事,把那個“人”去掉了。可想而知,這類人在我們的生活裏是毫不重要的。

這也是個令人不愉快的人:穿著一身灰色的舊衣服,薄薄的,看不出厘米那穿了毛線衣的跡象。他的腳下放著大蛇皮口袋,袋口上擱著一把鐵鉗子,這就是他的身份的象征。現在是中午十一點多鍾,他不可能吃過午飯。可是他捧著一樣東西放在耳朵邊,絲毫沒有冷、餓的意思。葉彌匆匆走過他的身邊,匆匆瞄一眼他的臉,得出一些詞彙:黑的、瘦的、平靜的、專注的。

大約一刻鍾過後,葉彌再次走過撿垃圾人的身邊。因為他還是全神貫注於那樣東西,所以這次葉彌停下了腳步,葉彌想知道這是一樣什麼東西。葉彌相信自己的記憶,一刻鍾前他的雙腳、雙手、頭和腰的姿勢是怎樣的,現在還是怎樣的。風是這樣的冷,灰色的一切,肚子餓著,這就使葉彌好奇地想知道,他是為什麼把這些置之不顧的。他的臉是黑的、瘦的、平靜的、專注的,他雙手捧著一個盒子,放在耳邊聆聽。

?這是隻粉紅色的首飾盒,好象價錢不菲。它外觀還很好,幾乎是新的。一定是他剛才從垃圾堆裏撿出來的,葉彌知道這些垃圾裏經常有一些很新很值錢的東西被人發現。你抬頭看看這裏的幾幢房子,每幢房子的底下都有汽車庫。進進出出的人都開著車,趾高氣揚,冷漠而戒備,他們不講究衣著的細節,也不在乎臉上的表情和語言流露出什麼東西。他們中有的人的臉上寫著空虛和沒有教養,使你猜不出他們屬於哪一階層、他們的富裕來自何方—追究這些問題是沒有意義的,因為現在你永遠不知道別人家是怎樣突然富的,可你明白你為什麼一直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