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步黨的人事是:理事長黎元洪,理事梁啟超、張謇、伍廷芳、孫武、那彥圖、湯化龍、王揖唐、蒲殿英、王印川。政務部長林長民、副部長時功玖、王蔭棠。法律主任汪榮寶,財政主任吳鼎昌,外交主任林誌鈞,庶政主任張嘉璈,交際主任黃遠庸等。
進步黨組成後,頓然成為國會中的多數黨,聲勢淩駕國民黨之上。不過這個集多數小黨為大黨的進步黨,本是烏合之眾,團結力量甚弱,因此成立後才一個月,舊共和黨中的民社派之張伯烈、鄭萬瞻、彭介石、胡鄂公等,與舊統一黨中之黃雲鵬、吳宗慈、王湘等40餘人,突然發表宣言,宣告脫黨,另組新共和黨,以國民黨、進步黨以外的第三大黨自居,在兩院中占了50餘議席。進步黨的多數優勢於是喪失。
進步黨分裂的原因是:(一)由於舊民主黨的梁啟超、湯化龍、林長民、孫洪伊、蒲殿俊、梁善濟諸人有壟斷之嫌;(二)由於舊共和黨黨費4萬餘元,盡為進步黨提用;(三)袁在接洽合並時,少數有野心的政客以為這樣做了以後便可入閣,結果沒有達到目的,於是大失所望。
舊共和黨退出進步黨後,進步黨的多數優勢完全喪失,袁希望進步黨成為大黨的目的落空,同時又怕這些人轉過來和國民黨合流,因此袁世凱和梁啟超、湯化龍等乃頻頻磋商善後方策,同時防止這些人士親近國民黨。其實這些人士退出進步黨,隻是因不滿意舊民主黨,在大問題上,仍站在袁世凱一邊,是和國民黨對立的。進步黨在和國民黨對立期間,並積極嗾使國民黨分子另組政黨以分國民黨之勢,國民黨遂分裂為五個政團:(一)相友會,會長劉揆一。(二)政友會,首創者為景耀月和孫毓筠。(三)癸醜同誌會,由湖南眾議員陳家鼎組織。(四)集益社,為廣東人結合之團體。(五)超然社,為國民黨湖南議員郭人漳及夏同龢所組。
這時的國會,雖然國民黨還是多數,有議員150名,但是國民黨議員已是袁的政治俘虜,至於進步黨更是親袁而和國民黨打對台的。可是袁還不放心,又由袁的親信,總統府秘書長梁士詒組織了一個公民黨。這個黨的任務完全為了提前選舉總統,它是於民國2年(1914)9月18日成立的,它包括三個小政團:(一)議員同誌會,這是舊民主黨山西議員李慶芳組織的;(二)潛社,廣東人士所組織的;(三)集益社,亦是廣東人所結合的團體。公民黨的黨綱是:“以國家之權力,實行政治之統一,增進國民之幸福。”公民黨的政策是:“以提前選舉正式總統為第一要務。”
在總統法中,規定總統任期六年,不得連任。袁表示總統三年任期更好,但明定不得留任,則軍隊將不受節製,身為總統而有五日京兆之心,殊難辦事。袁如此重視這一規定,即表示他有永久占有總統位置的私心。袁急切希望總統選舉能夠提早完成,以便民國2年的******正式就任。
民國2年參眾兩院通過了先選舉總統案。10月4日憲法會議公布了匆匆製成的總統選舉法,同時,決定於10月6日舉行總統選舉。照當時情況,除了袁以外,全國沒有一個人參加競選總統;公民黨是全力促成的,進步黨也是亦步亦趨,國民黨無力反對,其他小黨無足輕重,袁是百分之百地能夠當選。怎知袁做賊心虛,生怕出了意外,竟嗾使軍警和便衣偵探化裝為“公民團”,自宣武門至眾議院,把國會包圍得水泄不通,議員隻許進不許出,為了怕選舉的人數不足而流產。這些自稱為公民團的公民,在國會門外大聲叫囂說:“今天不選出我們中意的大總統,你們休想出來。”這一來倒反而激怒了議員們。根據總統選舉法,當選的總統必需得票占投票人數四分之三,而投票人數必需超過兩院議員三分之二以上,選舉投票用無記名。
正式投票開始,出席兩院議員共759人,第一次開票,袁得471票,黎元洪得154票,孫文、伍廷芳各得幾票。因票數不足流產;第二次開票,袁得497票,黎得161票,仍不足法定票數;第三次開票,袁得507票才告勉強當選。這次選舉,是在武力威脅國會和沒有競選對象的情況下進行的,可是還經過了三次投票袁世凱才勉強當選,這與一年前南京臨時參議院全場一致舉選袁為臨時大總統,並且尊袁為中國華盛頓的情況相較,相差不可以道裏計。
當國會宣布袁世凱當選中華民國大總統時,國會外麵聚集的“公民”們在有人導演下,呼“總統萬歲!”然後向一個人當場領賞,陸續散去。可憐這些國會議員們自上午8時進入議場投票,直搞到下午10時才還我自由,又餓又累,疲憊不堪。
第二天選舉副總統,國會外麵沒有“請願”的公民,會場內也平靜極了,黎元洪在出席議員719人中,獲得610票;比之先一天總統的難產,真有勞逸之分了。黎這年恰恰50整壽,生日是10月18日。
黎元洪的進京,還有一段插曲。
黎元洪自張振武案後,已經身不由己,非跟袁走不可了。二次革命時,黎更是一麵倒向袁,袁知道黎愛戴高帽子,曾親筆寫“民國柱石”四個大字製匾送黎。袁和國民黨決裂後,又親書“中華民國副總統府”八個字,製成寬五寸、長四尺八寸的長匾,派專使送到武昌來,掛在都督府門外,黎乃對袁由懷疑心理而變為心悅誠服的心理。迭次通電,如:“先選舉總統”電,“解散國會”電,還有最肉麻的是:“請敘袁克定讚助共和功”一電,這是一通拍馬屁的電報,想不到竟碰了一鼻子灰。袁複以:“酬庸之典,以待有功。兒輩何人,乃蒙齒及!鄙人勉服國務,乃為救民,豈有榮施,及於家屬。若援奚午舉子之例,並無謝玄破秦之功,損智益愚,大人所戒,庸材薄殖,何德何能?俟其閱曆稍深,或堪造就,為公奔走,待諸將來,幸勿複言,以重吾過。”
黎雖然對袁死心塌地歸順,可是袁卻不放心把這位“民國柱石”擺在湖北都督的位子上,早在袁接收南京臨時政府時,就發表過以黎為參謀總長的命令,其用意是想以這個位高而無實權的位子來交換湖北都督職位。二次革命時,袁在對南方用兵過程中,一忽兒要黎兼領江西都督,一忽兒要黎兼領湖南都督,其目的都是在繞著圈子要把黎調出湖北來。
袁為什麼對於像黎這樣一麵倒的人還要下毒手呢?理由很簡單,黎不是北洋嫡係,又是一個已有群眾基礎和人望的社會偶像。他是湖北人,又在湖北帶兵,武昌首義又是他為領導人,在湖北已有相當雄厚的力量,像這樣的人,無論如何奴顏婢膝,袁也不會對之信任的,所以他千方百計要把黎從湖北都督的位子趕下來。而黎元洪呢?他雖是一個出名的好好先生,可是在生存的基本問題上卻非常精明,他也用千方百計來應付袁,總之是死皮賴臉,決不肯離開湖北。
袁終於忍耐不了黎的推拖,於是在民國2年12月8日,借詞要公待商,密電召黎入京,同時特派段祺瑞到漢口勸駕,段祺瑞也是8日這天到達漢口。黎當然知道段是袁的第一號心腹大將,派這樣一位角色來請駕,是絕對不簡單的。段催促得很急迫,要求黎立即動身。黎知道問題很嚴重,如果不北上是不可能了,乃邀集左右,舉行了一次秘密會議,決定派都督府參謀長金永炎代理都督,自己抱著入虎穴的心情決定入京。
段祺瑞在湖北隻和黎元洪匆匆一麵,就替黎預備好到北京去的專車,12月9日當麵催促黎動身,黎隻得倉促就道。當他一上了火車,袁葫蘆裏賣的藥就弄明白了,原來他派第一號大將段祺瑞出馬,是負有押解黎即日北上,和阻止黎重返湖北的雙重任務。因為黎在湖北已有基礎,是以副總統的崇高地位兼任湖北都督,要調動他,顯然不是兒戲。段祺瑞在清末地位比黎高,又是袁係中第一號人物,用段接替黎顯得既鄭重又嚴重,自國民黨失敗後,袁對黎已經不計較投鼠忌器,也不怕把黎逼上梁山,因為黎已經無山可上了。
12月10日,黎正在北上途中,北京發布了總統命令:派段祺瑞權代湖北都督,派周自齊代理陸軍總長。
黎的專車到了北京,袁派自己所乘的金漆朱輪馬車到車站迎接,這輛馬車在14個月前曾用以迎接革命領袖孫中山先生。黎所受到的熱烈而隆重的歡迎,也不下於歡迎孫中山。
袁同時手令規定黎副總統月俸1萬元,辦公費2萬元。這和前一年袁授孫中山為全國鐵路督辦時的月俸3萬元,是一個也不多,一個也不少。
黎到北京後,立刻便有袁、黎聯姻的傳說,事實上這不是傳說而是真的,袁不待婚禮舉行就趕著喊黎親家。據說兩家討論婚嫁時還有這麼一段插曲,因為雙方都想做男家。害得奉命做媒人的湯化龍忙得兩頭吃夾棍,最後讓步的是黎,袁把第七和第十子的生辰八字(均九歲),和兩人在校中的成績單給黎看,要黎挑一個,黎征求太太意見。黎太太問:“這兩個孩子哪個是大太太生的?哪個是姨太太生的?”黎告以都是姨太太生的,黎太太立即變色說:“那不成,我家女兒都是我所生的,不能嫁給姨太太生的兒子。”黎這時已是身在秦庭,事事不能不遷就,因此又苦苦哀求太太,才算把這親事搞定。袁的九子克玖和黎的次女紹芳說好婚姻,訂婚時,黎贈女婿禮帽一頂,大禮服一襲;袁贈兒媳金手飾數件。這幕婚姻是十足的政治聯姻。後來黎家女兒做了袁家媳婦後備受虐待,氣成了神經病,終身不愈。是個悲劇下場。
黎初抵北京時,袁每次吃飯總盡可能要請“親家”來共食。有一個寒冷的大雪天,袁身上披著浙江都督朱瑞花了7500元的代價買來“進貢”的皮大氅,黎偶然說了一句:“這件東西真名貴。”袁立刻解了下來贈送親家,黎雖推謝,袁卻堅持要送。袁對黎似已做到徹底地“解衣推食”了!
不久袁正式下令,準兼領湖北都督黎元洪辭免都督本官。而段祺瑞在權理湖北都督兩個月後,因為他是袁身邊重要的幫手,所以不能長期放在外麵,袁對湖北人事安排,本預定給他的幹殿下段芝貴的,因為調黎入京很難,才讓段祺瑞出馬,現在黎已入京,又已辭職。所以3年2月1日仍調段祺瑞回北京複任陸軍總長,派段芝貴為湖北都督。段祺瑞在湖北雖隻兩個多月,他的任務是清除黎在湖北的勢力,因此他大刀闊斧地把湖北軍遣散,把北洋軍調入湖北,從此湖北便完全成為北洋軍的統治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