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枕戈待旦 01(1 / 3)

公元249年,發生高平陵之變。司馬懿趁曹爽兄弟隨小皇帝曹芳拜謁高平陵,發動政變。司馬懿命人關閉京城城門。假借太後詔,命‘司徒’桓範行中領軍事,接管中領軍曹羲的軍隊。桓範正要應命,但他的兒子以皇帝在曹爽那邊,力勸桓範投奔曹爽。桓範最終改變主意還是去高平陵。

大司農桓範帶著大司農印出城去找曹爽。司馬懿聽到後驚歎:“智囊往矣。”

蔣濟則笑著說:“曹爽兄弟駑馬戀棧豆,必不能用桓範的計策。”

桓範見到曹爽兄弟後,勸他們帶著皇帝到許昌,召命全國討伐司馬懿;有大司農印綬在手,擔保不會缺糧。但曹爽兄弟都決心罷官投降,以為交出權力還可以維持奢華的侯爵生活,保存家族。

桓範見此大哭:“曹子丹(曹真)一向多謀果斷。可他現在這三個兒子,簡直是蠢豬!那會料想,譙國龍亢桓氏今天會因你們而將被滅族,天啊!”

桓範說的沒錯,他徹底得罪了司馬家,身為三公卻被司馬家處決了。這個從東漢初年起成長起來的家族,就此淪落了。在整個西晉時期,這個家族上沒出過高官,老老實實的在譙國龍亢種田讀書。雖然他們仍然是莊園主,但是在政治上不被西晉重視。

歲月匆匆,這一晃便是七十年,直到永嘉之亂後,司馬睿駐守江南,在琅琊王氏的幫助下,發起了統一江南的戰爭。公元317年,譙國發生流民叛亂,王導請其兄長王含為元帥,前去譙國平亂。

在那個士族統治的年代,每家士族在自己的莊園所在的縣城中,擁有巨大的影響力。

溫嶠建議,流民叛亂多迫於疾苦,本無心叛晉。先派譙國桓氏家族中的桓彝前去安撫,如若不成再動用軍隊。也算先禮後兵。

這時,譙國桓氏中的很多子弟已經南遷,其中聲名最響的人物就是桓宣。王導就試著派桓宣前去安撫民情。龍亢桓氏在譙國老家擁有大量莊園,除了一些部曲以外,縣內還有近半農民曾經依附過桓氏家族。(大莊園的賦稅比例低)

塢主張平和樊雅分別自稱豫州刺史和譙郡太守,各據一城,聚眾數千人作亂。譙國龍亢桓氏在譙國根基深厚,去之前桓宣還先被任命為參軍。最終張平和樊雅都派人隨桓宣回建康表示臣服。至此桓宣留任譙國內史。派別人來就需要派兵跟隨,多了晉室沒有,少了不管用。桓宣不用一兵一卒便能鎮守譙國。

亂世出英雄,桓宣到了譙國便成功說服流民,桓宣也被封為譙國內史,鎮守譙國。級別並不高的譙國龍亢桓氏啟動了他們家族的門閥之路。

譙國龍亢桓氏隻用了兩代人的時間,幾乎靠桓溫一人之力,便成長為東晉‘與司馬共天下’的第三代門閥。本書將充分展述桓溫的門閥之路。真實再現東晉名士風度。

溫嶠本來推薦的是桓彝,但是由於桓宣更加知名,而被王導啟用。但是,那個士族社會裏,士族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作為江東八達的桓彝在溫嶠的一再推薦下,也慢慢的開始被晉廷看中。公元322年,王敦臨死前想過把皇帝癮,與東晉第二代皇帝晉明帝的爭執越來越明顯,戰爭一觸即發。桓彝極力支持朝廷平叛,明帝擢升其為散騎常侍,參與朝廷的軍機大事。憑著特有的智慧和能力,桓彝很快成了這位新皇帝的“智囊”人物。王敦的叛亂被平定之後,桓彝因其出謀劃策的特殊功績,被封為萬寧縣男。級別還是很低啊。

擁有精兵萬餘人的冠軍將軍蘇峻因在平定王敦之亂時立下戰功,而得到明帝信任,被封為曆陽內史,保衛建康的江北門戶。晉明帝司馬紹活了26歲,隻當了三年皇帝。他死後庾亮、王導以顧命大臣名義執政。庾亮嫌蘇峻駐軍離建康太近,而想將其召入京都,削其兵權。

公元327年12月,蘇峻聯合占據壽春豫州刺史祖約,以討伐第二代門閥庾亮為名率兵反叛,很快天下大亂。這時,桓彝總想援助王師,拯救朝廷,於是迅速率軍進駐涇縣。

恰在這時,聽聞蘇峻叛軍已攻占了京師建康。桓彝“慷慨泣涕”之際,決心堅守涇縣城,抵抗叛軍。此時,周圍諸多州郡已降於叛軍,蘇峻指使他們輪番到涇縣來勸降桓彝,均被桓彝一一嚴詞拒絕。

蘇峻的將領韓晃率部緊緊圍困著涇縣城,桓彝堅苦守城,韓晃強攻一月有餘,縣令江播叛節涇縣才被攻破。隨後桓彝被江播殺害於城中。

蘇峻、祖約的叛亂,被東晉的重臣、名將溫嶠、陶侃率領的王師平定之後,桓彝被朝廷追贈為廷尉官銜。桓彝死時,他的五個兒子之中大兒子桓溫隻有十五歲,五子桓衝才兩歲。

這之後,本書的主人公桓溫年僅十五歲。在這個難得的太平之世,桓溫和他四個弟弟與母親相依為命,住在建康城外。白天耕種,夜晚讀書。

龍亢桓氏本來有很深的貴族底蘊,他的祖先桓榮做過東漢第二代皇帝漢明帝的帝師,家族世代以儒學見長。三國時,桓範位列三公,號稱‘智囊’。家族藏書很多,後代弟子都默默學習。尤其是智囊桓範寫就一本《世要論》,他將自己的智慧和才華全部注入這本書中。書中不僅有謀略、軍事,甚至還有卦數。為桓氏不傳之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