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江舟談玄 4(1 / 3)

本節探討玄學的世界觀。

桓溫對殷浩講:“你已給我講了三天玄學,卻隻是講外圍,還沒有講玄學的具體內容。”

殷浩說:“如果不把玄學的來龍去脈講明白,上來就講玄學的內在理論,就把你講蒙了。”

桓溫問道:“今天的玄者在政治上一心貫徹無為而治,這和漢初道家的無為之治是否相同?”

殷浩說:“漢初的無為之治僅僅是道家在特定條件下的一個特定措施。他不代表道家的治國理念。道家宗旨是社會服從老子的自然規律。但老子的自然規律(世界觀)是:“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自然是變化無常,玄之又玄的;對社會的作用是潤物細無聲的。因此黃老道家指導性綱領是因循變化,審時度勢。道家在不同的情況下會選擇不同的方案。像管仲、慎到的治國方案就不同於漢初。”

“無為之治隻是黃老道家在特定時期的一個治國方案。情況變了,方案要跟著變。”桓溫若有所思。

“對,”殷浩說:“而玄學的自然規律(世界觀)是不變的,以無為本。所以無為而治是玄學家的不變的政治綱領。”

玄學的世界觀是以無為本,以有為末。這是王弼提出的。這是對老子‘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思想的‘發揮’,不是發展。因為老子對“道”的最總定論---玄之又玄,不可盡知的。

而玄學的世界觀是明確的———以無為本!將世界“虛化”。這樣雖然道與玄都服從自然,但是這兩個自然規律是不同的。

玄學大學者,20歲的王弼總結了玄學的世界觀,在何晏“無中生有”的基礎上,將自然規律總結為“以無為本”。至此玄學可以獨立於百家之外,自成一說了。

馮友蘭認為玄學是道家的一個分支。道家宗旨是社會服從自然規律,而玄學宗旨是個人服從自然規律。兩者所推崇的“自然規律”有本質的不同,玄學將自然“虛”化,是個人主義的入門,自成一說。

雖然老子書中對自然規律有深入探討,如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老子探索很多自然規律的表象,但是他並沒有明確的指出這個自然規律所謂的“道”是什麼,這便是老子在現在也很難被理解的地方。

無獨有偶,先秦儒學也沒有對天道做出具體解釋,這正是中國哲學的一個亮點,做學問非常嚴謹,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西方的宗教則不同,上帝是“先知”,不能有它不知道的東西。宗教必須確定天道是什麼:大自然是上帝創造的,自然規律就是上帝的懿旨。)。

想搞明白玄學,首先還得弄懂王弼。王肅引“道”援儒之後,人們紛紛在研究這個‘道’(大自然的規律)到底是什麼?

王弼給出玄學的答案,這個道就是“無”。玄學中王弼的學說影響最大。玄學的主流的世界觀就是王弼提出的‘以無為本’。這個論點為玄學開張。

玄學是個人服從世界觀的理論。因此這個“以無為本”的世界觀很重要。他成為玄學關於政治理論和個人發展的終極指導。

(一)以無為本要求政治采取無為而治。將無為而治提升為政治綱領。

玄學的世界觀是以無為本,以有為末。這是王弼提出的。這是對老子‘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思想的‘發揮’,不是發展。因為老子對“道”的最總定論---玄之又玄,不可盡知,才是對的。

王弼說世界萬物原來都是靜止不動的,你無論怎麼推動他,最終都要靜止下來。所以推動不如不推。又大膽引申批判儒學:無論怎麼仁愛的對待卑賤的人,卑賤之人最終還是卑賤。所以“有為”不如“無為”,所以要“以靜製動,以靜治國,無為而治”。

王弼為了論證“以君禦民”的政治主張,便用一多關係論證“以寡治眾”、“執一統眾”的必然性。王弼認為,“以一為主”是宇宙間的“必由之理”、普遍規律,民必然要統一於君。他說:“宗,萬物之主也;君,萬事之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