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留住心中的“花兒”(2 / 2)

李治邦的《青海花兒》中的李重是一位熱愛青海花兒的中學音樂教師,青海花兒是他的精神寄托,同時他也是一位富二代。因為熱愛青海花兒,他愛上了一個會唱花兒的青海土著女孩靜。但是身為房地產公司老總的父親在身患絕症之際卻執意要他接班,並派出公司美女秀給李重設局。李重最終沒能抵擋父母的聯合攻勢,離開了心愛的音樂,也離開了靜,殺入商海。李重這個本來有點女人氣的瘦弱男人在商場變得彪悍冷酷。從此他的生活中再無“青海花兒”。

兩篇小說中的主人公都曾經是滿懷藝術理想和人生追求的青年,然而在強大的現實麵前,他們不得不一步步妥協,遠離自己最初的理想和熱愛的事業,身陷世俗生活之中,不能自拔。李重曾經激烈反抗父親的安排,拒絕踏入商場,可是在一次受辱之後,他體會了金錢和權勢的強大,最終向父母繳械。梁建舟卻是生存的需要,在不知不覺中被名利金錢牽著鼻子走。正如作品中梁建舟所感慨的:“世界一旦物質決定排序,價格決定排序,情感便廉價起來了。”作品的結尾頗具象征意味和諷刺意義,梁建舟做了一個夢,“他在一個時間的黑洞裏,遊不出來。外麵的人塞進去一個硬幣,夢醒了。他得救了。”難道隻有金錢才能拯救他嗎?他究竟是得救了還是墜入了更深的黑暗呢?這不能不令人深思。

《青海花兒》中有一個令人感動的人物——花兒王,一位純粹為歌而生的民間老藝人,他的歌聲如天籟。他其實是一個精神象征,是這個物欲橫流時代的一塊精神高地。李重在花兒王那裏得到了精神的洗禮,遺憾的是,他半途放棄了,並沒能堅持到老人所說的“第三層樓”的境界。小說的最後,花兒王死了,靜也不得不放棄一輩子唱花兒的理想,為了生計隻能到酒吧唱歌。這樣的結局真的令人悲傷。

兩部作品各具特色。趙瑜的小說一向講究敘事和結構,形式新穎別致,敘事輕盈。《我們的精神生活》像一幅拚貼畫,作家以廣告貼的形式串起一串人物,構思巧妙,用筆節儉,筆墨不多,卻能使人物活潑跳脫。這一串人物拚貼在一起,構成了一幅當下小人物的世俗生存圖景,具有強烈的時代感。李治邦是位善於講故事的能手,在《青海花兒》中,不僅故事豐滿,情節曲折,人物豐富,而且作家有意追求一種詩意的敘事,作品中大量穿插的青海花兒歌詞不僅強化了這種詩意追求,也造成了一種強烈的反差和對比效果,更加動人心魄。

在一個競爭激烈,浮躁功利的時代,也許我們的生活中到處都有梁建舟和李重,也不乏姬香和秀這樣的人,作為渺小的個體,也許我們有太多的無奈和借口隨波逐流。但是這個時代更需要像老田和大眼、鄭勇這樣平凡普通的懷有善心的小人物。無論富貴還是貧賤,得意還是失意,如果每個人能堅持道德和精神的底線,留住心中的“花兒”,為自己的內心持守一份純淨之地,保留一份善良和詩意,那裏鮮花盛開,水草豐茂,陽光明媚,那麼無論怎樣,生活都不會冰冷和絕望,人生將會充滿希望,這也是人類之所以綿延生息的堅實力量。

讓我們銘記19世紀美國偉大思想家愛默生的一段名言:“在無盡的物質財富裏,最可貴的是人類的良知。”我想說的是,還有美和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