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破碎加工
《本艸乘雅半偈》謂石斛“質綿韌、不作末”[18],與石斛很難粉碎的事實相符。古代石斛破碎加工的方法主要有切、銼、拍打、搗等。①切:如《壽親養老新書》卷1平補楮實丸用金釵石斛“細細切之”[19]。②銼:如《是齋百一選方》卷18內炙丹用金釵石斛“細銼”[20]。③搗:《備急千金要方》[21]雲:“凡牛膝石斛等,入湯酒拍碎用之。石斛入丸散者,先以砧槌極打令碎,乃入臼,不爾搗不熟,入酒亦然。”又雲:“凡搗藥法……務令細熟,杵數可至千萬,杵過多為佳……至於石斛、菟絲子等難搗之藥,費人功力,賃作搗者隱主悉盜棄之,又為塵埃穢氣入藥中,羅篩粗惡隨風飄揚,眾口嚐之,眾鼻嗅之,藥之精氣,一切都盡,與朽木不殊。”《醫心方·卷第一·合藥料理法第六》亦謂:“凡石斛皆以硬推打,令碎,乃入臼;不爾搗不可熟。牛膝石斛等入湯,擘碎用之”[22]。
2炮製方法
2.1水製法
石斛的水製法主要是“浸”、“洗”,但其輔料往往不單純用水而用酒,如《本草經集注》:“石斛……不入丸散,惟可為酒漬、煮湯用爾”[11],即把石斛用酒浸漬使潤透後再用於“煮湯”;又如前述幹燥加工,往往用酒“浸”或“洗”後便於曬幹。
2.2火製法
古籍記載的石斛火製法主要有炒、炙、焙等,不過並不全部吻合今之炮製學中炒、炙、焙的嚴格定義,茲僅按文獻所述列舉如下。炒有清炒、酒炒、鹽水炒等。清炒,如《評注產科心法》補天五子種玉丹中“釵石斛(炒)”[23]。酒炒,如《聖濟總錄》卷186白術石斛湯中“石斛(去根,銼,酒炒)”[4],《婦人大全良方》卷3“婦人中風不語方論第四”中防風湯“石斛(一兩半酒炒)”、卷24南嶽魏夫人濟陰丹“石斛(酒浸炒)”[24]。鹽水炒,如《古今醫徹》卷3歸脾湯[25];《得配本草》指出:“鹽水拌炒,補腎兼清腎火、清胃火”[26]。以上炒製是臨證用藥時的處理方法,並非以炒製品藥材形式進行商品流通。但近代藥肆上出現了為追求美觀而經砂炒的商品,《本草正義》對此進行了披露:“市肆中欲其美觀,每斷為寸許,而以砂土同炒,則空鬆而尤為壯觀;要之一經炒透,便成枯槁,非特無以養陰,且恐不能清熱,形猶是而質已非,市儈伎倆,殊為可惡;所以吾吳醫家,每用其原枝不炒者,劈開選煎,庶得真味”[27]。炙、焙製法相對較少,如《黃帝素問宣明論方》卷12雙芝丸中“石斛(去根酒炙)”[28];《景嶽全書》卷58局方安腎丸中“石斛(炙)”[29];《古今醫徹》卷2地黃飲子中“石斛(鹽水焙)”[25];《續醫說》卷10金釵石斛條雲“凡用,洗去土,酒浸,焙幹”[30]。
2.3水火共製法
石斛的水火共製法包括煮製和蒸製。
煮製法在石斛入丸劑時較常用,如《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5金釵石斛丸[31]、《聖濟總錄》卷51補腎石斛丸[4]、《雞峰普濟方》[32]卷7麋角丸、卷12大石斛丸等均將石斛等藥“酒煮,麵糊為丸”,值得注意的是它們所用輔料亦均為酒而非水。
蒸製法炮製石斛較為常見,且往往不是單純的蒸製,而是複製法,通常是用酒經浸、洗、拌等處理後再蒸。《雷公炮炙論》雲:“凡使,先去頭、土,了,用酒浸一宿,漉出,於日中曝幹,卻用酥蒸,從巳至酉,卻徐徐焙幹用”[33]。《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論炮炙三品藥石類例》:“凡使,先洗去根土,用酒浸一宿,漉出,蒸過,曝幹,方入藥用;如急用,不蒸亦得;如別有炮製,各依本方”[31]。《仁術便覽》卷4炮製藥法:“石斛去根、毛,酒浸一宿,曬;有酥油拌蒸三時者”[34]。《醫學入門·內集》卷2石斛條:“酒洗蒸”[35]。《馮氏錦囊秘錄·雜症痘疹藥性主治合參》卷38:“擇取新者去枝、節,酒洗蒸過用”[9]。《本草蒙筌》卷1:“以酒浸蒸,方宜入劑”[36]。《壽世青編》卷下藥品製度法亦雲:“石斛,酒浸蒸”[37]。《顧鬆園醫鏡》卷1石斛條亦“酒拌蒸”[38]。
酒處理後蒸製是古代石斛炮製的主要方法。《雷公炮製補遺便覽》[39]描繪有按《雷公炮炙論》“酒浸”、“酥蒸”法炮製石斛的場景示意圖。
圖中,最上麵有“炮製石斛”四個大字,字旁繪有一輪紅日,全圖場景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酒浸處理部分,繪有一個放於方幾上的淺藍色盆缽、三個壇子(黃色者被人抱著、深藍色和白底藍紊紋者緊挨著放於條幾一端)、一個棕色木桶、兩位夥計和一位藥師,顯示藥師正在指揮夥計對石斛進行酒浸處理;另一部分,繪有熊熊燃燒的爐灶及其上高約二三尺的蒸籠,一個夥計俯著身子,雙手放於蒸籠上,臉卻沒向著蒸籠而是朝太陽張望,其身旁的方幾上有一空的圓簸箕,此部分顯示夥計正在蒸製石斛。
根據《雷公炮炙論》所雲並結合圖中所畫可知,圖中壇子用於裝炮製所用輔料酒和酥,盆缽用於浸製石斛,木桶用於裝石斛“酒浸一宿”、“漉出”後的殘酒,簸箕則用於將浸製後的石斛“於日中曝幹”;另外,蒸製石斛的夥計通過觀察太陽的方位來確定“從巳至酉”的蒸製時間。
3用法
3.1鮮用
石斛鮮用,在唐代已有記載,《新修本草》雲:“生酒漬服,乃言勝幹者”[12],《外台秘要》卷17引《延年秘錄》“生石斛酒”亦強調用“生石斛(三斤捶碎)”泡酒[40];但在宋、元、明代醫籍中鮮見提及。清代以降,石斛鮮用甚為普遍。《藥性切用》“金石斛”條雲:“鮮者大寒,尤能泄熱益陰”[41]。《友漁齋醫話·藥籠小品》認為“鮮石斛清養胃陰,調理之病,最妙之品”[42]。《本草害利》進一步指出“虛證宜幹,實證宜鮮”[43]。《本草正義》認為“若肺胃火熾,津液已耗,舌質深赤幹燥,或焦黑嗜飲者,必須鮮斛,清熱生津,力量尤偉”[27]。
石斛鮮用時除稱“生石斛”外,更多稱為“鮮石斛”,但石斛異名較多,再加“鮮”字,其名稱更為繁雜。舉例如下:①簡稱為“鮮斛”,如《類證治裁·疫脈案》卷1張氏疫症投補案[44]、《經驗麻科》呃逆(二十七)[45]、《王旭高臨證醫案》卷1溫邪門案例[46]等;②鮮扁斛,如《淩臨靈方》局方紫雪丹[47];③鐵皮鮮石斛,如《退庵醫案》徐靄翁郎案(四複)[48]、《慎五堂治驗錄》卷11傅泰泉案(十八日晨)[49];④鮮釵斛,如《王氏醫案繹注》卷3徐有堂妻病痢案[50];⑤鮮金釵石斛,如《醫學衷中參西錄·藥物·石膏解》附崇明縣刁××來函附方[51]。
3.2幹用
古籍中,石斛鮮用時往往會特別注明(如上所述),而幹品入藥則通常不用加以說明,這在含石斛的古方中不勝枚舉,且多入丸、散、湯藥使用,值得一提的是其用入湯劑時往往強調先煎久熬,如清代《本草彙纂》謂石斛“非先入藥久熬,其汁莫出”[52];又如《評琴書屋醫略》卷2治嘔吐用“金釵斛五錢,先煎……”、卷3鳳浦馮君案用“麥門冬湯加釵斛二錢(與麗參同先煎)”[53]。除上述常規用法外,其值得特別關注的用法包括熬膏使用、作茶用和泡酒用。
3.2.1熬膏使用自清代起,許多醫家推崇將石斛單味藥久熬成膏後使用,如《惠直堂經驗方》卷1龍虎小還丹“將石斛酒水煎膏”[54],《本草綱目拾遺》卷3霍石斛“或取熬膏餉客”[55]。顯然古人已認識到石斛按常規煎煮難達藥效,須久熬成膏使用才好,《本草備要》雲:“石斛石生之草,體瘦無汁,味淡難出,置之煎劑,猝難見功,必須熬膏,用之為良”[56];《本草求真》雲:“以其本生於石,體堅質硬,故能補虛弱,強筋助骨也;但形瘦無汁,味淡難出,非經久熬,氣味莫泄,故止可入平劑,或熬膏用之為良”[57];《羅氏會約醫鏡·本草》亦謂:“按石斛如金釵,股短而中實,生石上味甘者良;但體瘦味淡,煎難見功,熬膏乃效”[58]。石斛膏在清代是很受歡迎的,葉天士《本草經解·附餘·考證》可以證之:“石斛……以上官熬膏,需索無厭也,取之銖錙”[59]。
3.2.2用作茗茶石斛作茶用有清肺、醒脾、解暑、利水等功效。《本草綱目》載:“石斛……深師雲:囊濕精少,小便餘瀝者,宜加之。一法:每以二錢入生薑一片,水煎代茶飲,甚清肺補脾也”[60]。《本草彙》認為“石斛……氣性寬緩,無捷奏之能,古人以此代茶,甚清上膈”[61]。《本草綱目拾遺》雲:“霍石斛:出江南霍山,形較釵斛細小,色黃而形曲不直,有成毬者,彼土人以代茶茗,雲極解暑醒脾,止渴利水,益人氣力”[55]。可見自明代以來石斛作茶用的情況較為普遍。
3.2.3泡酒使用石斛泡酒服用多見於複方,宋以後醫籍中石斛入酒劑的記載很多,且往往不經炮製直接使用,如《聖濟總錄》卷5“石斛浸酒方” [4]、《太平聖惠方》卷23“石斛浸酒方”[62]等均未經炮製直接用於酒劑。
4小結與啟示
石斛藥用部位為莖,需“去根”、“去蘆”再用;既可鮮用也可幹用,其鮮品不易幹燥,其幹品則質韌難碎;石斛可直接泡茶、泡酒服用,也可經炒、炙、焙、蒸、煮、熬膏等方法炮製加工後再用,由醫師根據需要而確定。
從以上歸納可以看出,古人在加工炮製和使用石斛方麵遇到的難題有:①鮮石斛難於幹燥;②幹石斛質地綿韌難於破碎、研粉;③石斛活性成分難於溶出。針對幹燥問題,古人的辦法是“桑灰湯沃”、酒洗、酒浸、“米飲漿”等處理後再曬幹,即經過適當預處理後再行幹燥;對於今天的啟示是:鮮石斛幹燥前應先采用適當方法進行預處理,破壞其致密表麵以利於水份揮發。針對粉碎問題,古人的辦法是細切、細銼、拍打、搗等以令“細熟”;對於今天的啟示是:石斛在臨證用藥時應當充分粉碎後再用;當然,當今的科技將石斛粉碎為極細粉末並非難事。針對活性成分難於溶出的問題,古人的辦法,一是用酒處理,二是入藥先煎或久熬成膏,可歸結為“酒”、“久”二字。本草方書古籍中用酒處理石斛十分常見,包括酒洗、酒浸、酒炒、酒蒸、酒煮等,實與現代科學對石斛的認識是一致的,石斛的主要活性成分有生物堿類、倍半萜類、菲類、聯苄類等[63],大多為親脂性化合物,較難溶於水而易溶於乙醇,而且酒炒、酒蒸、酒煮等加熱處理方法也符合溫度升高有利於活性成分溶出這一規律,故古人經驗對於今天製備石斛製劑的提取方法給予了有益的啟示。至於久蒸(如“從巳至酉”共10 h)、久熬成膏,是否真的需要加熱那麼長時間有待實驗驗證,但仍啟示:石斛在臨證用藥時,適當先煎久熬對於充分發揮其藥效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