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治理方式的靈活性。國家治理是以人民為依靠力量的,貫穿於國家管理機構、各級組織、單位部門的治理主線是人民主體性,治理最終目標指向人民利益的最大化。治理所及以公共領域為邊界,範圍非常寬廣,協商民主是治理的表現特征。協商民主表現在治理方式靈活多樣,群策群力。有的可從上到下,有的可從下到上,有的可以從中間開始、而後向上下延伸擴展,既可從整體到局部,又可從局部到整體,既可國家統籌、多方協同,又可從一方伊始,向整體和全局輻射擴散。中國的獨特曆史文化、獨特的社會現實、獨特的國情要求在治理中不拘一格,不因循守舊,不顧步自封,提高治理能力,多渠道、全方位將各方麵的治理落實、落小、落細。
三是治理目標的階段性。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根本目標是實現中國夢。中國夢是民族複興之夢,是中華民族繁榮富強之夢。這一目標的實現有兩個100年的階段性目標支撐。國家治理現代化是“五位一體”的,包括多項分領域目標。這些分領域目標之間相互協調、相互配合、相互推動。在某個時期、某個階段,某一個或幾個分領域目標發展勢頭可能更為強勁,其他分領域目標可能稍顯弱勢,但它們不是此消彼長的關係,而是以先帶後、共同前進的關係。國家治理現代化,就是在諸多領域發展現代化的基礎上的整合、提升,具有改革新時代的顯著特征,而這一特征又是由特定時期的階段性特征組合而成。所以衡量國家治理現代化既要看全局,又要看局部,在某個階段還要看這一階段的重點治理目標。
四是治理基礎的改革性。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實現是一項持久的、繁複的係統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唯有銳意進取、攻堅克難、大膽探索才能成功。實踐證明,改革是化解矛盾、破解難題、解決現實問題的方法,“改革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基礎”。國家治理現代化要求改革係統、整體、協同推進,全麵發展,不留死角。經濟體製改革是深化改革的基礎,也是國家治理現代化要求改革必須解決好的首要問題,而其中正確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係顯得尤為突出。在此基礎上多個領域改革協同推進,並在行政體製、司法體製和監督體製等領域實行突破性改革。1978年以來,中國改革開放36年取得的發展成就關鍵在於,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而是堅定不移走改革開放的新路。
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實現路徑
《中共中央關於全麵深化改革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就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提出了總的指導思想和戰略目標。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需在實現路徑上研究探討,筆者認為,應從以下方麵著力:
一是要解放思想,衝破束縛。從管理到治理,是國家政治發展的美好願景,較之其他改革更具敏感性,解放思想顯得尤為重要。解放思想是個永無止境的命題,判斷一種新的思想、觀念、製度和政策的科學性,應以是否有利於“國家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社會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人民的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為落腳點和出發點。國家治理現代化是隨著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現代化的深入推進應運而生的科學理念和實踐。
按照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新生事物在發展過程中必然麵臨來自體製的、機製的,來自現實的、社會的,來自人們頭腦的經驗的一係列矛盾與阻滯,需要我們以堅定的政治立場,解放思想,衝破束縛,敢為人先,在實踐中探索推進中國化的國家治理現代化之路。
二是要頂層設計,統籌規劃。國家治理現代化是一個從製度設計到實際運作的過程。這一過程包括多個領域的治理現代化,是係統的、整體的、協同的,必須統籌兼顧,整體謀劃,中央的宏觀指導、頂層設計至關重要。
一方麵,應在戰略研究、科學論證的基礎上,站在國家和民族利益的高度,擯棄部門和地區利益束縛,分階段設計製定國家治理現代化實現的路線圖和任務表。另一方麵,應將優秀的地方治理創新經驗總結推廣上升為國家治理頂層設計,從製度上解決政府治理和社會治理創新的動力問題。
三是製約和監督權力運行。盡管中國的國家治理是多主體的,但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是國家治理的核心領導者,“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宗旨實現得如何,製約和監督權力運行非常重要。中國的政黨治理更需要的是“自律”⑨。自律的實現首先依賴於以紀委為中心的黨內監督體係的完備,強化“自上而下”的垂直監督,從黨內嚴肅黨紀黨規,使黨員幹部自覺廉潔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