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小帥聲音脆亮地說道:“我們今天寫作文,自己命題,以'是人改變了環境,還是環境改變了人。'為主線,結合自己身邊的人和事展開論述。下麵我就講一個有關人與環境的故事,以及人們對這個故事的看法,和我自己對這個故事的理解,希望對同學們放開思路,有所幫助。”
稍微停頓了一下,問道:“有誰知道孟母三遷的故事?”
有一個個頭不高的男孩站起來,操著一口濃重的北方口音回答說:“聽我爺爺講過。”
葉小帥向下按按手,說道:“好!請坐下,《三字經》裏"昔孟母,擇鄰處。”是孟母三遷故事的出處,西漢劉向所著的《列女傳·卷一·母儀》中,對這個故事,進行了詳細的描述。”
接著葉小帥就朗聲背誦起原文:“孟子生有淑質,幼被慈母三遷之教。”
昔孟子少時,父早喪,母仉氏守節。居住之所近於墓,孟子學為喪葬,躄踴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處子也。”乃去。
遂遷居市旁,孟子又嬉為賈人炫賣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處子也。”舍市,近於屠,學為買賣屠殺之事。
母又曰:“是亦非所以處子矣。”繼而遷於學宮之旁。每月朔望,官員入文廟,行禮跪拜,揖拱手禮]讓進退,孟子見了,一一習記。
孟母曰:“此真可以處子也。”遂居於此。
這段古文說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呢?是說孟子在少年時,家住在陵園的附近。經常喜歡在墳墓之間遊戲玩耍。孟母就覺得這個環境不利於孟子的成長,於是就將家搬遷到一個鬧市附近。
可是,孟子又學商人做買賣的樣子,玩耍起來。孟母還是覺得此處,也利於孟子的長大成才,再次將家搬到書院旁。
發現孟子開始學著儒生學子,達官貴人的樣子,行作也是作拱打揖,表以禮儀形式作態。孟母覺得,這才是孟子有利於孟子成長,最適宜孟子居住的地方。
千百年來,孟母三遷的故事,一直被人們所傳頌,所讚美,所仿效。
不錯!良好的人文環境,對人類的成長、生活和工作,確實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
但是良好的的環境來自哪裏呢?它是自然的存在嗎?肯定不是的!
那麼問題就來了,孟母在為孟子找什麼呢?又在嫌棄和逃避什麼呢?孟母有什麼樣的心理,而又希望孟子接入什麼樣的階層?
這就值得我們思考,人類是隻能被動地選擇環境、適應環境,還是應該通過自身的力量,來影響環境、改變環境呢?
人類發展的曆史告訴我們,是我們人類,在一直努力的影響環境、改造環境,優化環境。
由此,我個人的理解是,孟母三遷的故事,所傳播的是封建主義的貴賤思想。是封建統治者,為了維護其統治基礎的需要,而竭力塑造宣傳的偶像。
封建皇帝對其屢加封諡,直到乾隆二年加封孟母為“邾國端範宣獻夫人”。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它所構建的是一種以關係,圈子為基礎的社會形態,是一種以權貴階層主導資源分配權,讓少數人比大多數底層民眾,占據更多社會公共資源的社會分配製度。
以少數人的奢華,彰顯其封建帝國的盛世輝煌,這種盛世,是少數人,關係人和圈內人的盛世,與人民大眾毫無關係,如果說有關係的話,那就是底層人民大眾的利益,可以隨時隨地的受到權貴階層的無節製的侵害和剝奪。
於是關係學說盛行,大小圈子紛紛構建,圈子與圈子之間,各自獨立又環環相扣,時而合作,時而分開,時而對立,其目的就一個,如何有利於獲取利益和瓜分利益。
於是,鑽營、附勢,近親繁殖,任人為親,就成為一種社會常態。而這就與平等、公平、正義的社會所不相容的,是與社會主義的人民觀,階級觀相悖的,是與建設人人平等的社會主義信念背道而馳的。
其對人民的思想認識有三大危害:一、強調人有貴賤之分,引導人們攀附權貴,趨炎附勢;二、強調關係圈子的作用,引導人們拉幫結派,苟合營私;三、強調環境的決定性作用,引導人們選擇環境或者適應環境,而不思努力影響環境和改造環境。
葉小帥最後說道:“這是我自己的看法和理解,隻能供大家參考,但作文時,切不可先入為主的受此影響,要有自己的思考。好了,現在請大家全體起立,轉身向後,歡迎各位領導和老師,來到我們的課堂指導。”葉小帥帶頭鼓起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