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不一樣的教育方式讓我慚愧(1 / 1)

自從手機有了微信功能,幾乎隔幾天就能在朋友圈裏看見有人在發關於教育孩子的心得,我常常是不敢看這些東西的,雖然我的兒子已經長大,可是我卻一直有愧於他。因為一個非常優秀的孩子在我的手裏被教育成了一個消極低沉,甚至和整個社會都格格不入的人。所以我很失敗,今天想寫出來對大家說:

如果你有孩子,你別說:“看別人家的孩子如何如何,一切都得靠自己努力!”我告訴你,沒有幾個孩子是那麼自覺的,還得需要你給他創造引導的條件和最基本的物質基礎。不是說富裕的生活就是好條件,那不一定。什麼才是好條件呢,比如說,哪怕你不住高樓住土房,隻要家裏暖和,能吃飽飯,這實在是當今社會基本不存在的問題了,我要說的關鍵是:就那塊兒巴掌大的一片地方內,當孩子爬在哪裏學習時,你記得一定要閉住你那張嘴,不要說話,安靜的陪著他,或者幹你的活兒,別去打擾他學習,這就是你給他營造的最好的舒適環境,否則,你會和我一樣,心想不如活著死去。

我來告訴你別人的做法:我搬到新小區後,一個樓道裏的鄰居幾乎不怎麼認識,大家都各忙各的,都不熟。有一天我出去買回來一個帶唱功能的小音響,因為喜歡,藍牙連接伴奏後,就用它的麥克風唱起了歌,剛是晚上八點多鍾正唱的忘乎所以高興的時候,聽見有人敲門。開門一看,一個滿頭濕漉漉的長發女人站在門口對我說:“你能不能小點聲,看著我們孩子高中了,每天學到十二點鍾,作業特別多,就怕影響他學習了,還唱了?”

我一聽,對她的這幾話很不感冒,第一我不認識你,不知道你家的情況,你說小點聲就行了,我怎麼會知道你家孩子在讀高中,作業寫不完?第二也不是很遲了,還至於來敲門。

我問她:“你是哪家了?”

她說樓上的。

噢,我心想,我這聲音是可以的,按道理應該是樓下的敲門才對,怎麼能吵到樓上的?又一想,可能也對的,又沒跳舞,沒踩著樓下的房頂咚咚鏘,音是往高串的,所以樓上的找來了。我便告訴她,好的,我不唱了。那女人嘟嘟囔囔的走了。又過了兩天,我帶了耳機自己唱,心想沒有麥克風,聲音也不是太大,不會再影響到她家了,可不大一會兒就聽見咚咚咚更大聲音的敲門聲。兒子先給開了門,是夫妻倆個站著我家的門口,倆人怒氣衝衝嘶聲力竭的大聲責問道:“怎麼還唱呢?”

聽到兒子在跟他們說話,我忙從臥室出來,我說:“我在我家客廳唱你說影響到你了,我在臥室唱,也能影響到你,你家孩子是在哪兒坐的呢?況且又沒拿麥克風唱,這麼小聲,怎麼還能影響到你家?”女人象破籮一樣,衝著我大聲喊:“肯定能聽到了吧,唱啥了唱,就是不讓你唱。影響了我家孩子學習呢。”

這時兒子聽不慣了,說了一句:“你兒子學不學習,跟我們有啥關係?唱也是在我們家唱了,又沒去你們家。你還不讓別人有說話的聲音呢?”其實我真的沒大聲唱,那聲音不足以讓她下來敲門,隻有她太霸道了。我說:“我看看你們家哪裏就能聽見,哪裏開了窟窿了?”上樓跟著進了她家,一開門黑乎乎的,還有點嚇人。男人告訴我,自從孩子上初中開始,為了不影響他學習,他們倆口子就在客廳裏坐著,幾年了從來不看電視,甚至連燈都不開,每天如此,一直就這樣。

本來我是被她的霸道氣的講理去了,可一聽到這些我就沒有底氣了。說實話當時不是怕他更不是為了維護鄰居的和諧,我為了這一安靜的舉動默然了。那一刹間觸及了我的悲哀,我在和他們前後做著相應的對比。如果我當年也和他們的做法一樣,那麼我的兒子毫無疑問肯定是清華北大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