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那聲音我不知道怎麼形容。晶瑩靈動,真乃天籟呀。”容若的描述感染了閔離。
於是,那女子像一片白雲一樣緩緩離去,隻留下容若遠望月下飛瓊呆滯的背影。閔離想了想,手握毛筆蘸了蘸筆尖。飛快在折扇上寫到:
“訴衷腸?笛意”閣下筆,走到納蘭身邊遞與折扇。
“賢弟真是畫龍點睛,妙!妙!”納蘭神色有些囧態,月光下應著微微泛紅的臉:“取笑為兄了。”
“沒!沒!我不是那個意思,‘窈窕淑女,君子好求’,這樣的女子,誰不心動。我要是男子,就和你公平競爭。”閔離笑著打趣。
“你剛才說什麼?”納蘭從冥思中緩過神來。
“哦,我說,‘我是男子,要和你公平競爭’。”閔離自知說漏了嘴,忙給自己圓場。
“納蘭兄此次南下,辦得是什麼差事?”閔離趕緊換了個話題。
“賢弟有所不知,為兄這趟差事關係著江南百姓的才米油鹽、社會的繁榮安定和朝廷大小官員的俸祿,實在是馬虎不得呀。”
“哦,究竟出了什麼事?”閔離關切的問道。
容若這趟南差事乃專程拜訪兩江總督於成龍,協助於大人一起追查江南官衙私吞“漕銀”一案。
江南,蘇州、無錫一帶官員都一致口風,稱吳江縣知縣廖翼亨膽大妄為,不光私自“折色火耗”、“淋尖踢斛”,還煽動別的官員也效仿他‘溜槽賑饑’。但康熙覺得疑點重重,這不過是江南一帶官員掩人耳目,掩耳盜鈴的一種說法。
這“折色火耗”是指老百姓交賦稅,有時會交銀兩和銅錢,官府便以熔鍛碎銀時有損耗,征收多餘的銀兩,多出的部分稱為火耗。火耗的征收早在明朝就有先例。並非廖翼亨首創。這“淋尖踢斛”嘛,百姓交納糧食的時候,官府用斛來裝,百姓將糧食放進斛裏,穀堆要按尖堆型裝起來,就在百姓為交完公糧鬆一口氣時,官吏用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對準斛猛踹一腳!此時超出斛壁的部分穀粒會倒在地上。這就是淋尖踢斛,踢出的部分就是所謂糧食運輸中的損耗,是官吏的合法收入。
“這廖翼亨他多折“火耗”也不過區區數兩銀子,隻能說他加重了對百姓的盤剝。怎會使得朝廷每年少入庫的上百萬兩銀子?再說著‘溜槽賑饑’他乃七品縣令,能有多大的能力去煽動其他官員效仿他‘溜槽賑饑’。”容若百思不得其解。
“真是漏洞百出,”閔離摸摸下巴。“廖翼亨‘溜槽賑饑’是頂著丟掉烏紗帽的風險。分漕賑饑,在他眼裏,老百姓的肚皮,比官府的通知、規定甚至法律更加重要,怎麼會加重盤剝老百姓呢?這幾條罪狀放在一起,很難自圓其說。”
“是的,但是,江南官官相護,他們一至口徑,如果找不到有力的人證、物證,就沒有辦法給廖翼亨洗脫嫌疑,也沒有辦法找出幕後真凶。”納蘭麵帶難色“如果廖翼亨被治罪,百姓就又少了一個父母官,現在社會初定,百廢待興。老百姓的日子還很貧困,大清朝需要這樣的人才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