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沌初開,乾坤始奠。氣之清者上浮為天,氣之重者下凝為地。
混沌:亦作“渾沌”,古人想象中的天地還未開辟時的元氣未分,模糊一團的狀態。
《易·乾鑿度》:“太易者,未見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似也。太素者,質之始也。氣似質具而未相離,謂之混沌。”
《呂氏春秋·仲夏紀第五·大樂》:“陰陽變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渾渾沌沌,離則複合,合則複離,是謂天常。”
《河圖括地象》:“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未分,其氣混沌。清濁既分,伏者為天,偃者為地。”
三國·吳·楊泉《物理論》:“水土之氣升為天。”
南宋·羅泌《路史·前紀一·初三皇紀》:“易有太極,是生兩儀。老氏謂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而盪者遂有天地權輿之說也,是為太易。列禦寇曰:‘有形生於無形。’天地之初有太易,有太初,有太素。太易者,未見氣;太初者,氣之始;太素者,質之始。氣與形、質具而未離曰渾淪。”(子魚注:渾淪即謂混沌。)
乾坤:天地。
天:東漢·劉熙《釋名·釋天》雲:“天,顯也。在上高顯。”又雲:“天,坦也。坦然高遠。”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雲:“天,顛也。至高無上,從一大也。”
《說文解字注》:“天,顛也..。顛者,人之頂也。以為凡高之稱。”
《春秋說題辭》雲:“天之言鎮也,居高理下,為人經紀,故其字一大以鎮之。”
(子魚薦:在甲骨文中,天大體有四種形象,1,2,3,第4種與第3種差不多,隻是少了最上麵的那道橫。由此可知,中國自有文字符號,“天”字就出現了。從四種甲骨文字形上就明顯可以看出,“天”即是一個正麵的人頭頂上那方神秘區域,由此也可稍稍了解古人的造字之妙。
另,“天”在古代還是一種刑罰,即在額頭上刺字。《集韻》:“天,刑名。剠鑿其額曰天。”)
(子魚薦:關於天地是怎麼產生出來的,也即宇宙的起源和演化的問題,很早就是中國古代思想家們探討的問題。戰國詩人屈原在《楚辭·天問》中就提出了這個問題:“曰?遂古之初,誰傳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闇,誰能極之?馮翼惟像,何以識之?明明闇闇,惟時何為?陰陽三合,何本何化?圜則九重,孰營度之?惟茲何功,孰初作之?”這是問宇宙初始的情況,是誰傳下來的?那時天地還未形成,如何進行考察?那時渾渾沌沌,誰能弄清楚呢?陰陽交互運轉於未形之先,如何察識?明明暗暗,天何以有晝夜?陰陽衝氣,誰演化出誰來?穹窿天層九重,是誰營造的呢?天地陰陽的諾大功能,是誰賦予的呢?屈原的這些疑問,實際上已包含了在原始渾沌中,由於陰陽元氣的作用而形成天地,造化出日月星辰,出現晝夜交替的思想。
成書於公元前400年左右的《老子》中稱:“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還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把這兩句話聯係起來,就是說宇宙萬物都是從“道”生成的,而“道”就是“無”,宇宙是從“無”生“有”的;老子哲學也因此曾被認為是唯心論的。但實際上,在《老子》第二十五章中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可見,老子哲學中的“道”是先於天地的、無形無象的“混成”之物,是實實在在的“有物”。那麼為什麼又說是“無”呢?在第一章中說:“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說明隻是由於對“天地之始”的這個混沌狀態的“物”“不知其名”,才名為“無”。所以道家所說的“道”,其實是最原始的“始基”之物;“有生於無”是說天地是從最原始的“道”演化出來的;而“道法自然”,它以它自身的樣子存在著。
從道家的“道”,後來又衍生出“太極”、“無極”等概念。戰國時期出現的《周易·係辭傳》稱:“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說明天地【兩儀】和春夏秋冬四時【四象】都是從“太極”演化出來的。到了宋代道學家周敦頤那裏,在“太極”之前又加了個“無極”,這或許是為了更符合“有生於無”的本意吧。
春秋戰國時期,也誕生了以“氣”為宇宙本原的學說。戰國中期的宋尹學派認為“其細無內,其大無外”的“精氣”充塞天地之間,構成萬物的本原,不過這個學說還未說明天地是否也是由精氣演化出來的。《莊子·至樂》則發展了“氣”的學說,指出“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認為一切有形的東西都是由無形的氣變化而來的。在《莊子·知北遊》中更斷言:“通天下一氣耳。”這就把整個世界歸結於統一的氣了。在戰國末期到秦漢時代成書的《黃帝內經》的《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則進一步用氣說明天地的形成:“積陽為天,積陰為地”;“清陽為天,濁陰為地。”以上這些氣一元論的思想,後來得到了深入的發展,成為在我國的傳統哲學思想中有深遠影響的學說。
關於宇宙萬物的起源,《管子·水地》篇還提出了“水”和“地”為萬物之本原的思想,不過其“本原”性還隻是指它們處處存在,萬物莫不以它們為生之意,並未包含它們“產生”天地萬物的意思。
——摘自史仲文、胡曉林主編《中國全史》)
(子魚薦:人生天地之間,從遠古時代起就在思考這蓋我載我之天地到底具有什麼形狀,它們之間的關係如何?古人仰觀這摸不著的天,俯察這挖不透的地,產生了很多有關天地結構的理論。在漢代,有關宇宙結構理論的有蓋天、渾天、宣夜三個學派,人稱談天三家。
第1種“蓋天說”。“蓋天說”無疑是我國最古老的宇宙說之一,出現的時間大約可以追溯到商周之際,當時有“天圓如地蓋,地方如棋局”的說法。蓋天說解釋自然現象的出發點是把天當做蓋在地上的一個半球,日月星辰都在這個半球形的天蓋上運動,不會沒到地下麵去,有時看不見隻是因為它們離我們太遠了。到了漢代“蓋天說”形成了較為成熟的理論,西漢中期成書的《周髀算經》是蓋天說的代表作。認為“天象蓋笠,地法覆盤”,即:天地都是圓拱形狀,互相平行,相距8萬裏,天總在地上。
“蓋天說”為了解釋天體的東升西落和日月行星在恒星間的位置變化,設想出一種蟻在磨上的模型。認為天體都附著在天蓋上,天蓋周日旋轉不息,帶著諸天體東升西落。但日月行星又在天蓋上緩慢地東移,由於天蓋轉得快,日月行星運動慢,都仍被帶著做周日旋轉,這就如同磨盤上帶著幾個緩慢爬行的螞蟻,雖然它們向東爬,但仍被磨盤帶著向西轉。
蓋天說的主要觀測器是表(即髀),利用勾股定理做出定量計算,賦予蓋天說以數學化的形式,使蓋天說成為當時有影響的一個學派。
第2種“渾天說”。“渾天說”認為天是一個整球,一半在地上,一半在地下,日月星辰隨天球而運動;有時看不見是因為它們轉到地下麵去了。這一看法的起源也很早,在《尚書·顧命》中講皇室裏放置的擺設,其中就有天球在西璧。王蕃《渾天說》曰:“天之形狀似鳥卵,天包地外,猶卵之裏黃,圓如彈丸,故曰渾天。”張衡《渾儀注》曰:“渾天如雞子,天體圓如彈丸,地如雞子中黃,孤居於內。天大而地小,天表裏有水。天之包地,猶殼之裹黃..。天轉如車轂之運也,周旋無端,其形渾渾,故曰渾天也。”
“渾天說”是我國古代科學家為了更好地解釋自然現象,避開蓋天說所遇到的困難而逐漸發展起來的,它同“蓋天說”在科學上的爭論延續了好幾百年,從漢代以後的1000多年一直占主要地位。尤其西漢末的楊雄提出了難蓋天八事,給“蓋天說”以較大打擊,東漢張衡則是“渾天說”的集大成者。
主張渾天說的許多天文學家對地體的形狀作過不少敘述,他們認為地體不是球形,而是上平下圓的半球形,正好填滿天球的下半部,圓形地麵的直徑正好同天球的直徑相等,而地麵的中心就在陽城(今河南商水西南),不管什麼季節,什麼時刻,太陽跟陽城的距離都是相等的,由此還可以計算出冬至夏至等不同節氣中午時的太陽距地高度,方法仍是勾股定理。
第3種“宣夜說”。在漢代以前【據說是殷商時人】產生了另一種有關天地結構的新思考,古書上記載為“宣夜之學”,通稱為“宣夜說”。“宣夜”這個名字不知為何義,曆來也無解釋,直到清末鄒伯奇才說:“宣勞午夜,斯為談天家之宣夜乎?”這是一種望文生義的解釋,但在沒有任何說法的情況下可聊備一說,即“宣”表示喧囂達旦,夜就是整個夜裏,表示天文學家整夜忙於天文觀測,又互相討論,可見“宣夜之學”即為有關天文學的知識。
“宣夜說”也是古人提出的一種宇宙學說。《晉書·天文誌》說:“宣夜之書亡,惟漢秘書郎郤萌記先師相傳雲,天了無質,仰而瞻之,高遠無極,眼瞀【mao,四聲】精絕,故蒼蒼然也。譬之旁望遠道之黃山而皆青,俯察千仞之深穀而幽黑。夫青非真色,而黑非有體也。日月眾星,自然浮生虛空之中,其行其止皆須氣焉。是以七曜或逝或住,或順或逆,伏見無常,進退不同,由乎無所根係,故各異也。故辰極常居其所,而北鬥不與眾星同沒也;攝提、填星皆東行,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遲疾任情,其無所係著可知矣,若綴附天體,不得爾也。”晉代虞喜雲:“宣,明也。夜,幽也。幽明之數,其術兼之,故曰宣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