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關於宣夜說的一段最完整的史料,它包含了有關宣夜說的許多內容。首先,宣夜說起源很早,漢代郤萌【公元1世紀】隻是記下了先師傳投的東西。第二,宣夜說認為天是沒有形體的無限空間,因無限高遠才顯出蒼色。第三,以遠方的黃色山脈看上去呈青色,千仞之深穀看上去呈黑色,實際上山並非青色,深穀並非有實體,以此證明蒼天既無形體,也非蒼色。第四,日月眾星自然浮生虛空之中,依賴氣的作用而運動或靜止。第五,各天體運動狀態不同,速度各異,是因為它們不是附綴在有形質的天上,而是漂浮在空中。“宣夜說”承認天是沒有形質的,天體各有自己的運動規律,宇宙是無限的空間。無可否認,這些看法是相當先進的。
另外還有三種分別是——
1,“昕天說”或稱“軒天說”,“天如人形,而北則偏高”,言天北高南下,若車之軒;2,“穹天說”,穹窿在上,就是中間隆起四周垂下,據說是虞舜時說法,具體說法無從查找;3,“安天說”,“天形常安,而星辰不麗”是晉代一個叫虞喜提出的說法。
另,唐代李淳風《乙巳占·卷第一·天象》中載:“論天體象者,凡有八家:一曰渾天,即今所載張衡《靈憲》是也;二曰宣夜,絕無師學;三曰蓋天,《周髀》所載;四曰軒天,姚信所說;五曰穹天,虞聳所擬;六曰安天,虞喜所述;七曰方天,王充所論;八曰四天,祅胡寓言。凡此八家,渾天最親。”)
(子魚薦:關於“天”的小故事,和大家分享一下——
三國的時候,吳國使節張溫出使蜀國,臨走的時候百官都去送行,隻有一個秦宓,諸葛亮派人催了好幾次才肯去。張溫就好奇地問諸葛亮:“秦宓是何人,值得您這麼一遍遍地催?”諸葛亮說:“秦宓是益州的大學士。”張溫心裏其實不怎麼服氣,等到秦宓到了就想刁難一下他,於是問道:“天有頭嗎?”秦宓說:“有。”張溫說:“頭在哪邊?”秦宓說:“《詩經》有言‘乃眷西顧’,以此推測,天的頭在西方。”張溫又問:“那天有耳朵嗎?”秦宓答道:“天處高而聽卑,《詩經》有言‘鶴鳴九皋,聲聞於天’。天若滅偶遇耳朵,怎麼會聽到鶴聲?”張溫再問:“天又腳嗎?”秦宓道:“有。《詩經》說‘天步艱難,之子不猶’,天要是沒有腳,怎麼能走路呢?”張溫還問:“天有姓嗎?”秦宓道:“有,姓劉。”張溫說:“你怎麼就知道姓劉?”秦宓說:“天之子姓劉,由此可知。”張溫問:“太陽是出自東邊嗎?”秦宓道:“雖出自東方,卻是在西方沉沒。”秦宓的回答皆應聲而出,行如流水,因此,張溫對秦宓的才華特別佩服。)
地:東漢·許慎《說文解字》雲:“元氣初分,輕清陽為天,重濁陰為地,萬物所陳列也。”
東漢·班固《白虎通義·天地》雲:“地者,易也。萬物懷任,交易變化。”(子魚注:地是變化的意思,蘊藏養育萬物,使之發生交替變化。
另,《爾雅注疏·釋地》中也引據了《白虎通義》中的這句話,不過兩者無論是整段話還是斷句都有些出入,暫時列在這裏,不做解釋,作為存疑——“地者,易也。言養萬物、懷任、佼易、變化,含吐應節也。”)
東漢·劉熙《釋名·釋地》雲:“地,底也。其體在底下,載萬物也。”
《禮統》雲:“地,施也,諦也。應變施化,審諦不誤也。”
氣:元氣。
凝:凝結,凝聚。
《易·乾鑿度》:“一者變形之始,清輕者上為天,濁重者下為地。”
《列子·天瑞》:“清輕者上為天,濁重者下為地。”
唐·岑參《白雪歌宋武判官歸京》:“瀚海闌幹百丈冰,愁雲慘淡萬裏凝。”
日月五星,謂之七政;天地與人,謂之三才。日為眾陽之宗,月乃太陰之象。
日:太陽。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日者,實也,太陽之精不虧,字從口一,象形也。又,君象也。”
東漢·劉熙《釋名·釋天》:“日,實也,光明盛實也。”
《廣雅》:“日名耀靈,一名朱明,一名東君,一名大明,亦名陽烏。日禦曰羲和。”
《爾雅注疏》:“月是****,日為陽精。”
西漢·劉安《淮南子》:“日出於穀,浴於鹹池,拂於扶桑,是謂晨明。登於扶桑之上【扶桑,東方之野】,爰始將行,是謂朏明【朏明,將明也】。至於曲阿【曲阿,山名】,是謂朝明。臨於曾泉【曾,重也,早食時在東方多水之地,故曰曾泉】,是謂早食。次於桑野,是謂晏食。臻於衡陽,是謂禺中。對於昆吾【昆吾邱在南方】,是謂正中。靡於鳥次【鳥次,西南方之山名】,是謂小遷。至於悲穀【悲穀,西南方之大壑】,是謂晡時。回於女紀【女紀,西方陰也】,是謂大遷。經於泉隅,是謂高舂【言尚未冥,上蒙先舂,曰高舂】。頓於連石,是謂下舂【連石,西北山名。言將欲冥,下蒙悉舂,故曰下舂】。爰止羲和,爰息六螭,是謂懸車【日乘車駕以六龍,羲和禦之,日至此而薄於虞泉,羲和至此而回六螭】。薄於虞泉,是謂黃昏。淪於蒙穀,是謂定昏。日入崦嵫【亦曰落棠山】,經於細柳【細柳,西方之野】,入虞泉之池,曙於蒙穀之浦【蒙穀,蒙汜之水】。日西垂景在樹端,謂之桑榆【言其光在桑榆樹上】。”
明·張岱《夜航船·天文部·象緯·日月》:“東隅,日出之地;桑榆,日入之地。日拂扶桑,謂之及時。日經細柳,謂之過時。”
(子魚薦: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夙惠》記載,一天晉元帝問晉明帝【此時還是個孩子】:“你說長安近呢還是太陽近?”晉明帝道:“隻聽說過有人從長安來,卻沒聽說過從太陽那兒來,所以說長安近。”第二天晉元帝大宴群臣,想炫耀一下自己的聰明兒子,就又問他同樣的問題,沒想到晉明帝卻改了口說太陽近。晉元帝很納悶,說:“你昨天可不是這麼說的啊,怎麼突然改口了?”晉明帝回答道:“當然是太陽近,因為舉目見日,不見長安。”晉元帝大悅。)
月:月亮。
《春秋元命苞》雲:“日之為言實也。月,闕也。”
西漢·司馬遷《史記》:“太陰之精上為月。”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月,闕也,太陰之精。”
東漢·劉熙《釋名》雲:“月,闕也。滿則闕也。”
星:星辰。
《說題辭》:“星,陽精之榮也。陽精為日,日分為星,故其字日下生也。”
東漢·劉熙《釋名·釋天》:“星,散也。布散於天。”
五星:指金木水火土五星,再加上日月,合為七政。
(子魚薦: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天五生土。另《爾雅注疏》:“五星者,東方歲星【木】,南方熒惑【即火星。火星熒熒像火,運行軌道多變,令人迷惑,故名“熒惑”。】,西方太白【即太白金星,朝見東方,曰啟明;夕見西方,曰長庚。】,北方辰星【水】,中央鎮星【土】。”)
東漢·班固《漢書·律曆誌下》:“五星之合於五行,水合於辰星,火合於熒惑,金合於太白,木合於歲星,土合於鎮星。”
七政:《尚書大傳》說七政指春、夏、秋、冬、天文、地理、人道。這七政的情況由日、月、五星表現出來。馬融注《尚書》說:北鬥七星各有所主,可以代替日、月、熒惑、填星、辰星、歲星、太白這日月五星表現事物的吉凶。
(子魚薦:其實上述解釋都脫離經文,不可信。“七政”應解釋為七項政事,即祭祀、班瑞、東巡、南巡、西巡、北巡、歸格藝祖。)
《易·係辭》:“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此日月五星,有吉凶之象,因其變動為占,七者各自異政,故為七政。得失由政,故稱政也。”【指日、月、五星】
《尚書·舜典》:“正月上日,受終於文祖。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孔傳:“七政,日月五星各異政。”唐·孔穎達疏:“七政,其政有七,於璣衡察之,必在天者,知七政謂日月與五星也。木曰歲星,火曰熒惑星,土曰鎮星,金曰太白星,水曰辰星。”【指日、月、五星】
(子魚薦:上日,吉日。受終,接受堯帝終結的帝位。文祖,堯太祖的宗廟。璿璣玉衡,古代測量天文的儀器。璿,xuan,二聲,美玉。璣,ji,一聲,可以運轉的天文儀器。玉衡,用於觀測天象的玉管,長八尺,孔徑一寸。璿璣與玉衡配合用於觀測並表現天象,漢代以來稱之為渾天儀。這是東漢學者的認識。也有人認為璿璣玉衡是指北鬥七星。因《史記·天官書》中說:“北鬥七星,所謂‘旋、璣、玉衡以齊七政。’”北鬥七星名稱依次為:天樞、旋、璣、權、衡、開陽、搖光。所以用“璿璣玉衡”代稱北鬥。齊,排列。
大意:正月的一個吉日,舜在堯的太廟接受了禪讓的帝位。他觀察了北鬥七星,列出了七項政事。)
《尚書大傳·卷一》:“七政者,謂春、秋、冬、夏、天文、地理、人道,所以為政也。”【指天、地、人、四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