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決策問題

一些國有企業會因為各種原因,導致戰略決策缺少科學性,最終盲目立項,如果沒有及時發現決策存在的問題,一旦投入正常生產中,必然會產生虧損。國有企業因為自身特點的影響,在項目決策之前雖然會對市場與投資前景進行分析,但是整體分析效果較差,不夠深入,所以科學性也比較差。在對項目投資前景進行分析時,沒有從企業自身的優勢以及特點出發,眼光比較短淺,經常因為短時的利益而湧向一些生命較短的高利潤行業,大量的投資之後,雖然可以迎來短時間內的高利潤收入,但是對未來發展的負麵影響十分明顯。從目前我國大部分國有企業的發展情況來看,產品結構不合理、生產設備老化、生產技術與生產工藝落後,都是影響國有企業市場綜合競爭力的重要原因,這也是目前出現虧損的國有企業普遍存在的問題。

1.4 結構問題

近年來,我國人均收入水平有了明顯的提升,消費結構也發生了明顯的改變,最終導致產業結構出現變革。類似廣告行業等新興行業發展速度較快,而國有企業比重較大的傳統企業地位有所下降。經濟發展與能源消耗始終都是成正比的,而石油一類的不可再生能源近年來消耗量巨大,所以相關工作人員都在努力尋找替代資源,相對應的產品也有了明顯的更新與進步,對產業結構造成影響。

2 國有企業如何走出困境

2.1 轉變觀念

目前在國有企業改革方麵,尤其是對國有企業進行戰略性改組方麵,存在著一些認識上的誤區:一是因為戰略性改組的結果,必然會使一部分國有企業退出,會削弱公有製經濟的力量;二是擔心一部分國有企業退出會影響國有經濟對整個國民經濟的控製力;三是擔心一部分國有企業退出會減少勞動者的就業機會與國家的財政收人;四是擔心一部分國有企業退出會使國家失去宏觀調控的物質基礎;五是擔心一部分國有企業退出會導致政府無事可幹。因此,轉變觀念是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前提,成為當務之急。走出“小國有經濟”的誤區,樹立“大國有經濟”的觀念。“小國有經濟”是指國有獨資企業,即狹義的國有經濟。從近年來的實際情況來看,這種思想理念會將國有企業的經濟發展歸攏到獨資企業的範疇內,縮減了國有企業經濟發展理念,將股份製改造視為非國有行為。可以通過樹立大國有經濟觀念的方式來轉變相關工作人員的觀念,加速現代企業製度改建。作為國有企業來說,必須要勇敢地承認企業存在的問題基本上都和所有製有直接或者間接的聯係,才能從根本上挖掘問題產生的原因,對公有製實現方式進行研究。雖然近年來大部分國有企業都在研究國有製的完成方式,在理論界早已明確國有製存在的最明顯的問題就是產權不夠明確,以及產權所有人的不可見性,這些因素都會影響企業財務工作的正常發展。但是從當前的主要行使情況來看,大部分國有企業依然不承認企業產生問題的根本原因是所有製影響的,而是片麵地強調經營機製存在的問題。相關人員隻有認清問題產生的本質,才能更好地進行改革,不斷拓展思路,促進國有企業經濟發展。

2.2 政企分明

政企分明是促進國有企業走出困境的主要方式之一,從目前世界範圍內先進國家的發展情況來看,一是可以深化企業製度改革問題,從改革產權以及股份多元化等角度入手,構建激勵政策和約束政策,使兩項政策相互牽製,避免因各種原因導致的政府插手企業事務的現象發生,杜絕政企關係混亂;二是需要對國有企業管理體製進行改革,構建全新的國有企業資產管理體製以及相關法律體係,保證法律體係的完善性,將政府和企業二者之間的關係納入到製度化與法律化的範疇內,提升國有企業經濟發展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