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生態文明建設的曆史進程(1 / 2)

生態文明建設的曆史進程

書屋講壇

作者:李平

生態文明作為一種新的文明理念,倡導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尊重自然、保護自然、合理利用自然,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不主張人類破壞自然、征服自然、主宰自然。建設生態文明,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大戰略任務之一,是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共同嗬護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的必然選擇。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營造良好的生活環境對人民的幸福生活而言顯得尤為重要。

(一)

生態文明是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核心價值觀,以建立可持續的生產方式、產業結構、發展方式和消費模式為主要內容,以引導人們走人與自然和諧發展道路為基本目標的文化倫理和意識形態。黨的十六大以來,黨中央立足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深刻把握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主動順應新世紀新階段世界文明發展潮流,科學認識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係列階段性特征,不斷深化對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認識,提出了生態文明建設理論,確立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任務。

十七大以前,可以看做生態文明建設理論的孕育時期,這一時期黨的幾次中央全會提出的重大思想內在地包含了建設生態文明的價值追求。科學發展觀的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是科學發展觀“五個統籌”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要求我們樹立科學的人與自然觀,視人類與自然為相互依存、相互聯係的整體,從整體上把握人與自然的關係,並以此作為認識和改造自然的基礎。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完整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念,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征之一。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要求我們著眼於“自然—人—社會”這個大係統的協調和統一,走出人類中心主義誤區,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協調發展。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首次把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確立為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的一項戰略任務。從內涵上理解,“兩型社會”主要有兩層相輔相成的含義:一是指全社會都采取有利於環境保護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建立人與環境、人與自然良性互動的關係;二是指良好的環境也會促進生產、改善生活,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兩型社會”建設正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內容。

黨的十七大首次將“生態文明”寫入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報告,這標誌著生態文明建設理論的提出和初步形成。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循環經濟形成較大規模,可再生能源比重顯著上升。主要汙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製,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

黨的十七大至今,為生態文明建設理論發展完善時期。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從戰略高度對生態文明建設進行了定位,強調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同為實現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的戰略任務,同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有機組成部分。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從國際形勢的新變化和國內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要求出發,強調加快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提高生態文明水平,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強資源節約和管理,加大環境保護力度,加強生態保護和防災減災體係建設,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黨的十八大報告則首次單篇論述生態文明,首次把“美麗中國”作為未來生態文明建設的宏偉目標,承諾將“天藍、地綠、水清”的美好家園傳給子孫後代。報告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麵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汙染嚴重、生態係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麵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二)

生態環境問題是一個發展問題,也是一個關係民生、與老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大問題。改善人居環境,是公眾的強烈願望和政府的重要責任。政府一方麵應努力順應人民群眾提高生活質量的新期待,加大汙水垃圾處理、清潔能源等設施的建設力度,著力解決水、空氣、土壤汙染等損害人民身體健康,影響群眾生產生活的突出環境問題。另一方麵要加強政策支持和引導,使保護生態環境成為全民的自覺行動。

實施民生改善工程與人民群眾日常生活緊密相關,事關人民生活的幸福感。生態文明不僅是一種既要生態又要生存的文明形態,而且是一種讓人民群眾在良好生態環境下生活得更舒適、更幸福的文明形態。要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政府應致力於抓好以下幾項重大工程。一是加強森林資源保護,加大植樹造林力度。二是保護和發展草原、濕地。三是合理開發和利用海洋資源,切實加強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四是以節能減排為重點,積極發展低碳技術和循環經濟。

Tip:阅读页快捷键:上一章(←)、下一章(→)、回目录(回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