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生態文明,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和行動。要在全社會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理念,倡導生態倫理道德,推行健康文明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努力使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成為十三億中國人民的共同價值觀和自覺行動。2011年的“兩會”上明確的“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任務,對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為了搞好生態文明建設,黨中央和國務院出台了一係列舉措,加大植樹造林力度,大力發展綠色建築等等。
中國2009年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上提出,到2020年我國森林麵積比2005年增加四千萬公頃,森林蓄積量增加十三億立方米。近年來我國植樹造林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績。自1981年開始,一場世界上規模最大、參與人數最多、成效最顯著的全民義務植樹運動在中華大地開展,我國依靠廣大人民群眾,開展了聲勢浩大的愛綠播綠大行動,形成了全社會搞綠化、全民植綠護綠的良好局麵,有力地促進了國土綠化和生態建設。據統計,截至2009年年底,全國義務植樹人數累計達一百二十一點一億人次,義務植樹五百六十三點三億株。
在持續深入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同時,我國還相繼實施了一批重點生態工程,實現了森林麵積和蓄積“雙增長”。根據公布的第七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結果顯示,全國森林麵積為二十九點二五億畝,比上一次清查淨增三點零八億畝;活立木蓄積量為一百四十九點一三億立方米,淨增十一點二八億立方米;森林覆蓋率由百分之十八點二一提高到百分之二十點三六;人工林麵積達到九點三億畝,繼續保持世界首位。
2012年4月1日是第二十八個首都全民義務植樹日。當天,北京全市共有一百六十二點八萬人參加了形式多樣的義務植樹勞動,栽植各類樹木一百五十二萬餘株。為鼓勵市民以各種形式參與義務植樹活動,北京市還確定了一百零七個林木綠地認養點。
哈爾濱市也在2012年啟動春季植樹行動,植樹造林十點五萬畝,按照“多栽樹,少種草”的綠化總體要求,打造生態化“森林城市”,將新增城市綠地二百公頃,新植樹木五十萬株。
2012年,福建省政府下達了三百萬畝造林綠化任務,九個設區市和平潭綜合實驗區,以及相關省直部門與省長簽訂了責任書。
為加快生態文明示範區建設,廣西將全麵推進“綠滿八桂”造林綠化工程建設。全區計劃實施通道綠化一千七百四十五公裏,建設城鎮綠地三百六十六片,綠化村屯一千零八個,完成山上造林三百五十萬畝。
大力發展綠色建築也是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保障和改善人民群眾生活的有效手段。近年推動實施的北方采暖區既有居住建築節能改造,不僅每個采暖季節能百分之三十以上,而且改造後住宅室內溫度普遍能夠提高五攝氏度左右,取得了節能環保、改善民生等多重政策效應,已成為深受廣大群眾歡迎的“節能暖房”工程與民生民心工程。綠色建築標準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理念,要求為人們提供健康、舒適、安全的居住和工作及活動空間,對建築物日照環境、采光通風和熱舒適性都有明確規定,將為城鄉居民改善居住條件、促進消費升級提供基本製度保障。
建築節能工作近年來也取得了明顯成效。按照國務院統一部署,中央財政切實加大投入,2006—2011年累計安排二百一十六億元用於建築節能相關支出,有效推動各項工作;實施“以獎代補”政策,推動完成北方既有居住建築熱計量及節能改造三點一億平方米,惠及四百多萬戶居民;開展了大型公共建築節能改造城市試點;逐步提升新建建築節能水平,節能百分之五十標準執行率達到百分之九十六;積極推動中新生態城等綠色低碳城區建設,拓展建築節能領域;組織實施城市及縣級示範,帶動太陽能光熱建築應用五十億平方米,淺層地能應用五億平方米,光電建築應用一千兆瓦等。
天藍水清、街道整潔、綠樹成蔭的生活環境是每個人都心向往之的,也是人們幸福生活的重要保證。假如沒有幹淨的空氣和水,沒有整潔的環境,成日生活在空氣汙濁、水質汙染、滿目瘡痍的環境,即便物質生活再富裕,也是沒有幸福可言的。因而,大力倡導生態文明建設,保護好我們生活的環境,對於建設幸福中國是極為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