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國際關係學科現狀及存在問題研究
教育管理
作者:王冀平
摘要:改革開放後,經過幾代學人的共同努力,國際關係學在我國取得了快速地發展,對我國社會學科的全麵建設提供了有力的補充。但是,在關注其發展成果的同時,也要正視伴隨其發展過程所表現出來的問題。本文,首先對我國國際關係學的興起和發展曆程做簡要的闡述,肯定其發展成就,然後著重對其所顯露的種種問題進行分析,最後在結語部分做必要的總結。希望本文的寫作能給國際關係領域的相關學者提供有益的思考。
關鍵詞:國際關係學科 地區分布 國際交流 學術創新
1.國際關係學在我國的興起及發展
國際關係學作為一門新興的獨立的學科,它誕生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西方大國英、美國家,並在二戰後隨國際關係的發展而盛行,成為一門係統的交叉性學科。中國國際關係研究的興起,主要得益於我國的改革開放、國際格局的急劇轉換,大國關係的調整。中國過去受蘇聯左的教條主義影響,在高校相關專業課程中隻設置有國際關係史、國際法、世界經濟、對外政策史等。1964年根據黨中央關於加強外國問題研究的指示,北京大學重建的政治係改名為國際政治係,但學科建設因“社教”運動和“文化大革命”的衝擊並沒有大的改進。從高校到黨政軍有關部門迅速恢複或新建一批有關國際政治、國際關係專業的係科,研究機構也相應地恢複或創辦一批國際問題研究刊物。與此同時,學術界開始投入力量,大量翻譯、介紹國外主要是西方國家的國際關係理論(包括論文和專著),這一方麵使我們對國際問題的認識能跟上國外同行的步伐,另一方麵也為我們的教學科研提供了一些基本的分析工具、途徑、方法以至理論框架和體係。
20世紀80年代中美關係比較平穩甚至蜜月般的快速發展,加速了中國國際關係學者學習西方理論甚至模仿崇拜的浪潮,出現了大量的國際關係方麵的著作及期刊文章,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如:1985年陳漢文編著的《在國際舞台上——西方現代國際關係學概說》和倪世雄、金應忠主編的《當代美國國際關係理論流派文選》。1984年“中共中央關於改革學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論課教學的通知”頒布以後,各地高校普遍把“世界政治經濟與國際關係”作為其重要的政治理論課程來抓,有些院校還恢複或增設相關的專業,為國際關係學在中國發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2. 我國國際關係學的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國際關係學在我國迅速發展,盡管國內國際關係學的空白得到了填補,但是一係列的國際關係學學科建設的一係列相關問題也展現了出來,如:
2.1 國際學術交流“赤字”嚴重
改革開放初期,也是我國國際關係學的發展開始階段,我們的主要任務是“引進來”,但是其最終目標是為了“走出去”,在國際學術界建立話語權,在國際學術交流中占據主動地位。就目前情況而言,我國國際關係研究的層次、水平相較於先進國家還比較低,鮮有學術成果能在國際交流中產生影響,我國在學術交流方麵與國外呈現出不對稱狀態。一國學術型研究質量的主要表現是其在世界學術界的影響力,從這方麵講,我國的國際關係學學科建設任重而道遠。
當然,在社會科學諸學科中,國際交流“赤字”嚴重的現象也並非國際關係學所獨有,甚至也並非是中國學者所獨有。“有學者曾指出,‘東亞的’學者,廣泛地說,全體民眾如饑似渴地閱讀外國作品。翻譯作品的數量以及出版的速度足以令人震驚。有一個問題也許比別的問題更重要,那就是相當多的東亞著作從未被翻譯成英語或其他語言,因而不能在世界範圍被納入到更廣泛的學術討論中去。”①這種情況下,要堅持改革開放“引進來,走出去”的指導思想,既要積極引進西方優秀的學術成果,補己之不足;也不能在汲取中迷失自我,盲目崇拜西方學術,在充分消化吸收的同時,在加強我國學術的自主性、創新性建設,積極輸出具有中國特色的、高質量的學術成果,提升我國國際關係學科在國際交流中的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