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國國際關係學科現狀及存在問題研究(2 / 2)

2.2 學科點地區分布不均衡

據統計,早在2006年,我國擁有國際關係學科的高校和科研機構就已達83個。單單從數量上看,表明改革開放以來,國際關係學在我國取得了快速發展,並且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規模。但是,從地區分布上來看,盡管擁有如此眾多的學科點,但是其地區分布是很不均衡的,“北京占據了中心地位,其擁有本學科的高校與研究機構的數量為16個,占了全國的1/5強,是排在第二位的上海的兩倍。”②這種學科重心過分向北京、上海等大都市傾斜的狀況勢必會帶來一定程度的負麵影響和諸多弊端,其不利於促進國內不同地區的學術交流、學術資源的合理配置、提升學術的創新性和學術成果的特色化等,對學科的健康發展會產生一定的負麵影響。

2.3 學術創新動力不足

目前國內高校教研機製構成了研究人員“生存與發展”的無形空間,其製度導向極大地左右了研究人員的研究導向,限製了其創新發展本學科學術問題的興趣和動力。就這一層麵存在的問題而言,不獨國際關係學科,在國內高校其他學科專業當中也普遍存在。體現在教研機製中的科研獎勵製度、教師職稱評選原則等方麵都在鼓勵數量型的“學術生產”,但是不利於質量型的學術創新。目前的高校教研機製缺乏進行學術創新的動力。在這種情況下,一般屬於理論層麵、與經驗層麵不太掛鉤的學術創新很難拿到各級課題、獲取項目資助,相關的創新研究都是研究者在個人誌趣的推動下自主獨立進行的,無法獲得政府政策、各級高教部門的實際幫助。在現行機製下,教師被鼓勵追求學術數量而非質量。在多數高校,無論是評職稱還是論獎勵,看重的是科研成果的數量,獲取項目支持的能力。科研獎懲標準是將其與出版社、發表期刊的級別掛鉤,至於成果本身的質量和影響如何則很少論及。在這種製度下,教師往往日益功利與浮躁,爭著做的事是每年多在所謂高級別的刊物上發表文章,而很少願做那種費時費力、並需長時間坐冷板凳的“十年磨一劍”的學術創新。在世人匆忙逐利又為利所逐的時代,在現實主義處事原則占據主導地位的體製和政策導向之下——其鮮明特征是隻重結果,藐視過程,隻看眼前利益,沒有長遠打算,這不利於高質量的學術成果的產生。

2.4 現有機製盲目倚重已有學術成果

文學家周國平說:“幾乎一切創造欲強烈的思想家都對書籍懷著本能的警惕。蒙田曾談到‘文殛’,即因讀書過多而被文字之斧砍傷,喪失了創造力。叔本華把讀書太濫譬作將自己的頭腦變成別人思想的跑馬場。”(《周國平散文》)這並不是說我們不需要通過書籍來獲取知識,而是強調要懂得甄別與創造,中國有句古話叫“盡信書,不如無書”講的是同一個道理。然而,在今天的國內國際關係學界,充溢的還是西方中心主義,盡管開創國際關係學的“中國特色”已經講了多年,國內學術期刊在評審文章時,尤為注重作者引用文獻是否權威,外文資料參閱是否充分,似乎不參考引用一定數量的英文書目就缺少了足夠的說服力。思想性的問題探討一定要包裹在煩瑣的英文注釋之中才能展現其深刻的學理思辨的內涵嗎?在言必稱西方、言必有經典的學術氛圍中,越來越多的國際關係研究者躲入學院的高牆、偏於學術的一隅,麵對堆積如山的外文文獻和權威大家的著作,忙著引經據典,其在生活枯燥乏味的同時,其觀點亦同樣乏善可陳。不利於形成獨立的、有創新思想的學術成果。

3. 結束語

總體而言,我國的國際關係學科一直以來維持了持續發展的勢頭,已實現曆史性跨越,未來如何發展,需要我們認真思索學科發展的內在邏輯與趨勢,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正視學科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做出審慎而科學的抉擇。希望本文的寫作能為我國國際關係學科的發展做出些許有益的貢獻。

注釋:

①07年中國國際關係學科發展報告.

②世界經濟與政治,編輯部.2006年中國國際關係學科發展綜述.世界經濟與政治,2007,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