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生態環境 道法自然
20世紀60年代以來,人們在探索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過程中逐漸明確了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性。1972年在瑞典斯得格爾摩召開的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所發表的《人類環境宣言》正式宣稱:“人類又在一種能夠過尊嚴和福利的生活環境中享有自由、平等和充足的生活條件的基本權力,並負有保證和改善這一代和世世代代的環境的莊嚴責任。”1987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發布的《我們共同的未來》,是人類構建生態文明的綱領性文件;1992年《裏約環境與發展宣言》宣布:“人類有權享有與自然和諧的、健康的和富有的生活”“人類處在備受關注的可持續發展問題的中心,他們應享有以與自然相合諧的方式過健康而富有生產成果的生活權利”,重申了生態文明權在全世界作為一種全麵協調人與自然關係的新生權利的集中表現,其根本是崇尚自然,保護環境,其核心是和諧理念和環境意識。
2002年,中國共產黨的十六大報告把生態文明和為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之一,提出“可持續發展,就是要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保證一代接一代地永續發展”。
2007年10月,中國政府將生態文明建設寫入十七大報告,正式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事實證明,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明確提出生態文明建設目標的國家。由此,生態文明、環境保護已成為中國共產黨的政治方針,治國大綱。
建設生態文明,倡導和諧自然,發展生態科技,其前提是每一個環節都離不開以和諧自然觀為核心內容的生態文化。生態文化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後盾;節約自然資源,防治環境汙染,發展環保工業,樹立綠色消費觀,包括生活消費,包括物資的回收利用,能源的有效使用,以及對生存環境、物種的保護。倡導綠色消費生態生活,就必須遵循生態學法則,崇尚自然、追求健康、延年益壽。在追求美滿、幸福、舒適的同時,就必須注意生態保護,節約資源和能源,才能實現長久性可持續永續性發展。
生態文明是論人類應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的自然規律、處理人類與自然的關係時所達到的文明程度,人類社會與自然的和諧共處的良性互動狀態。為了人類的生存就必須提供清潔的糧食、食物、水和空氣,絕不製造對人類健康有毒有害的汙染物,為了人類生存,必須持續提供人類發展需要的各種自然資源和潔靜能源,調節氣候,保持水土,防風固沙,植樹造林,保護優美的自然環境,才能人與自然和諧。
生態文化是近時代在自然資源麵臨枯竭、環境汙染,空氣汙染、水質汙染、海洋汙染、土自然山水質汙染、飲食汙染、難治艾滋病、絕症、癌症的出現等日益嚴重、生態危機直接影響到人類生存發展基礎的時代背景下提出來的。如何解決人和自然的失衡,其根本就是注重自然因素,自然規律,生態環境對人類社會的價值和直接影響,反複強調人與大自然的和諧。
中國生態文化的和諧理念,淵源於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淵源於“尊重生命,人愛萬物”的倫理思想,淵源於老子:“道法自然”,尊重自然規律的思想,道家崇尚“自然”,通過“道法自然”,實現人道契合、人道合一,順應天意,將天之法轉化為人之準則,順應天理。《周易》中乾卦的:“自強不息”和坤卦的“厚德載物”實則是中華民族的文明精神,《周易》:“萬國鹹寧”的大同思想,是引導人們建立“民為邦本”,“本固邦寧”,政通人和的和諧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