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生態環境論理與堪輿風水學的沿革之路(二)(1 / 1)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環境倫理即是尊重自然、尊重生命、兼愛萬物。《周易》:“天地之大德曰生”。大儒學家孟子曰:“君子之物也,愛之而弗人;於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其倫理觀念是君子之愛是有層次的,從對直係親人的親愛到對外人百姓的仁愛,再到對一切環境大自然物的珍愛,親親必須仁民,隻有人民安居樂業了,才能使親人的幸福生活得到保障,仁民,又必須愛物,隻有珍惜作為生存的自然物,才能使人民生活有保障。

即是一種珍惜自然資源的論理準則,又是崇高勤儉節約,反對“暴殄天物”的重要傳統道德規範。孔子提倡“節用而愛人”節約費用,愛護人民。荀子的:“疆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本荒而用侈,則天不能使之富。”老子認為,在達到溫飽生活之外,過多的物質享受對於個人的身心都是有害的,他的:“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防。

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吉彼取此。”的論述生命價值遠遠高於名和利,如果貪得無厭就會遭到侮辱和危險。他的:“名與身敦親?身分貨敦多?得與亡敦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後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不是滿足一己私欲,而是要達到整個宇宙合而為一的境界思想。莊子的“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老子的:“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的論述,隻有順應宇宙的動態平衡、整體和諧的法則,無私無欲,發揮個體生命的潛能,對人類事業有所建樹貢獻。

《尚書·泰誓》:“唯人,萬物之靈。”《孝經》:“天地之性人為貴。”荀子曰:“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儒家學子《中庸》書中:“惟天下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讚天地之化育;可以選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綜上所論,中國古代先哲先賢們肯定了人類具有超出萬物的生命價值和讚助天地之化育的能力,肯定了人作為道德立體的主體,又強調了人的道德意識和責任。

老子的《道德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道,可;道,非;常道。”“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道道德德慈慈。”莊子的:“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既是告訴人們,在社會生活中人人共存,不應私有,人人共為,不應私恃,人人共長,不變私宰,無親疏、無利害、無貴賤、道即是真,德即是善,慈即是美,道生德,德生慈,慈生萬物,也是真生善,善生美,美生萬物。要求人們自我保護,啟發人的內心自覺,教育人如何做人,人不僅與天地相參而頂天立地,追求同天人,合內外,從“天人合一”之中得到最高的理智的幸福。

“天人合一”不隻是我們人類,即使是動物,也懂得選擇最安全的地方作為其棲息之處,而且該地方一定能吃得飽並能養育下一代。俗話說得好:“牛羊擇水草而棲,鳥擇高而居。”人類在追求自身的善美過程中必須遵循自然規律,人類對生活意義的理解也依賴於對自然的理解,人對自然的依賴是永遠不可擺脫的依賴,因為大自然是運化不已、生生不息、包孕萬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