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龍虎山據調查統計有獸類40多種,占江西省106種的40%左右。
鳥類資源有170餘種,占全省鳥類420種的40%以上。
巳知爬行類動物,主要是蛇類,約占江西省蛇類種類的五分之一。
在兩棲類中,大鯢(娃娃魚)最為珍稀。另有有尾兩棲類肥螈和蠑螈;無尾兩棲類風景區盛產者,主要有青蛙、黑斑蛙、金錢蛙、沼蛙、澤蛙、雨蛙、刺胸蛙(石雞)、岩蛙和虎紋蛙等。
山名由來
龍虎山山之得名有二說,《廣信府誌·山川篇》謂其為象山山脈之一支,曆台山西行數十裏,折而南,分兩支,環抱狀若龍盤虎踞,故名;《龍虎山誌》載雲:“山本名雲錦山,第一代天師於此煉九天神丹,丹成而龍虎見,因以山名。”龍虎山是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在鷹潭貴溪縣(今貴溪市),仙人張巨君主之。龍虎山為道教正一道天師派“祖庭”,張道陵於龍虎山修道煉丹大成後,從漢末第四代天師張盛始,曆代天師華居此地,守龍虎山尋仙覓術,坐上清宮演教布化,居天師府修身養性,世襲道統63代,奕世沿守1800餘年,他們均得到曆代封建王朝的崇奉和冊封,官至一品,位極人臣,形成中國文化史上傳承世襲“南張北孔(夫子)”兩大世家。上清宮和嗣漢天師府得到曆代王朝無數次的賜銀,進行了無數次的擴建和維修,宮府的建築麵積、規模、布局、數量、規格創道教建築史之最。龍虎山在鼎盛時期,建有道觀80餘座,道院36座,道宮數個,是名副其實的“道都”,是道士的世界王國。
龍虎山地區在道教興盛時,先後建有十大道宮,八十一座道觀,五十座道院,十個道庵,其繁榮景象可見一斑。然自漢至今,桑海靡常,多數宮觀早已廢圮,保存者唯有天師府。
龍虎山形走勢圖道教曆史及文化節從唐會昌至五代末,在龍虎山嗣教的張陵子孫為二十代張諶,二十一代張秉一,二十二代張善,二十三代張季文。此期所建宮觀,即上述之真仙觀、張天師廟,和另一座三清觀。入宋以後,張陵後嗣漸受朝廷重視,龍虎山道教隨之興盛。
兩宋時期,龍虎山除各代嗣教天師外,又出現了大批有名道士。婁近垣《龍虎山誌》卷七“人物”目列有宋道士二十六人,其中有王道堅者,貴溪人,上清宮道士,就學於張繼先。宋代龍虎山道教擁有大批宮觀。一是舊有幾座宮觀得到擴建、賜額。
元代是龍虎山道教的鼎盛時期。此期嗣教的張陵後嗣為三十六代至四十一代,其名依次為張宗演、張與棣、張與材、張嗣成、張嗣德、張正言。從張宗演起,代代被元室封為天師、真人,主領江南道教。至三十八代張與材時,更封為正一教主,主領三山符,位居諸符派之首。
明前中期,此期嗣教的張陵後嗣為四十二至四十九代。最初,朝廷仍沿舊習封張正常為天師,不久,取消“天師”號,隻稱大真人。但其領導的正一派,仍為明室所承認和扶持,故至嘉靖末,其教仍能維持不墜。明前中期除對龍虎山原有某些宮觀作過修繕外,新建者寥寥無幾。
道教文化節為龍虎山重要旅遊節慶活動,每兩年舉辦一次,集道教朝聖、旅遊觀光、經貿洽談、民俗采風於一體,是國內唯一以道教文化為主題的盛大旅遊節日。
龍虎山道教文化節從十月十八日起至二十號結束,在這三天時間裏,龍虎山會安排許多有地方特色的節目,固定的一些活動包括:龍虎山道教文化節開幕式(仙水岩、桃花洲);龍虎山瀘溪河竹筏漂流(瀘溪河);龍虎山上清古鎮遊(上清鎮);龍虎山道家養生保健遊、龍虎山美食遊(龍虎山莊);龍虎山仙人城登山遊、茶藝表演(仙人城)、龍虎山周易預測表演(仙人城兜率宮);龍虎山仙水岩遊園、劍舞、木蘭扇表演、龍虎山婚俗表演、串堂鑼鼓表演、民間競技表演(桃花洲);龍虎山懸棺吊裝表演、龍虎山招商項目展示(仙水岩);龍虎山道教文化科儀表演(天師府);龍虎山物資交流大會(龍虎山鎮)。
懸棺之謎
龍虎山懸棺龍虎山202座懸棺群引發熱議。專家考證認為,龍虎山的崖墓懸棺群,距今有2600餘年的曆史,是古越人所葬。
宋理學家朱熹曾發出疑問:“三曲君看架壑船,不知停棹幾何年?”無獨有偶,原中科院院長、現代考古學家郭沫若也發出了“船棺真個在,遺蛻見崖看”的感歎,表示無法用科學解釋崖墓的遺憾。如今龍虎山懸棺的“千古之謎”,已令國內外眾多專家學者為它皓首窮經,欲解其謎。
十九、敦煌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莫高窟,俗稱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曆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曆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
1961年,莫高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1987年,莫高窟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莫高窟與山西大同雲崗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並稱為中國四大石窟。
莫高窟始建於十六國時期,據唐《李克讓重修莫高窟佛龕碑》一書的記載,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樂尊路經此山,忽見金光閃耀,如現萬佛,於是便在岩壁上開鑿了第一個洞窟。此後法良禪師等又繼續在此建洞修禪,稱為“漠高窟”,意為“沙漠的高處”。後世因“漠”與“莫”通用,便改稱為“莫高窟”。另有一說為:佛家有言,修建佛洞功德無量,莫者,不可能、沒有也,莫高窟的意思,就是說沒有比修建佛窟更高的修為了。
北魏、西魏和北周時,統治者崇信佛教,石窟建造得到王公貴族們的支持,發展較快。
隋唐時期,隨著絲綢之路的繁榮,莫高窟更是興盛,在武則天時有洞窟千餘個。安史之亂後,敦煌先後由吐蕃和歸義軍占領,但造像活動未受太大影響。北宋、西夏和元代,莫高窟漸趨衰落,僅以重修前朝窟室為主,新建極少。
元代以後敦煌停止開窟,逐漸冷落荒廢。明嘉靖七年(1528年)封閉嘉峪關,使敦煌成為邊塞遊牧之地。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平定新疆,雍正元年(1723)在敦煌設沙州所,三年(1725)改沙州衛,並從甘肅各州移民敦煌屯田,重修沙州城。乾隆二十五年(1760)改沙州衛為敦煌縣,敦煌經濟開始恢複。莫高窟開始被人們注意。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發現了震驚世界的藏經洞。不幸的是,在晚清政府腐敗無能、西方列強侵略中國的特定曆史背景下,藏經洞文物發現後不久,英人斯坦因、法人伯希和、日人橘瑞超、俄人鄂登堡等西方探險家接踵而至敦煌,以不公正的手段,從王道士手中騙取大量藏經洞文物,致使藏經洞文物慘遭劫掠,絕大部分不幸流散,分藏於英、法、俄、日等國的眾多公私收藏機構,僅有少部分保存於國內,造成中國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劫。
莫高窟開鑿於敦煌城東南25公裏的鳴沙山東麓的崖壁上,前臨宕泉,東向祁連山支脈三危山。南北全長1680米,現存曆代營建的洞窟共735個,分布於高15-30多米高的斷崖上,上下分布1—4層不等。分為南、北兩區,其中南區是禮佛活動的場所,各個朝代壁畫和彩塑的洞窟492個,彩塑2400多身,壁畫4.5萬多平方米,唐宋時代木構窟簷五座,還有民國初重修的作為莫高窟標誌的九層樓。蓮花柱石和舍利塔20餘座,鋪地花磚2萬多塊。北區的243個洞窟(另有5個洞窟已編入北區492個號中),是僧侶修行、居住、瘞埋的場所,內有修行和生活設施土炕、灶坑、煙道、壁龕、燈台等,但多無彩塑和壁畫。
莫高窟各窟均是洞窟建築、彩塑、繪畫三位一體的綜合性藝術。洞窟最大者200多平方米,最小者不足1平方米。洞窟形製主要有禪窟、中心塔柱窟、佛龕窟、佛壇窟、涅?窟、七佛窟、大像窟等。塑繪結合的彩塑內容主要有佛、菩薩、弟子、天王、力士像等。彩塑形式有圓塑、浮塑、影塑、善業泥等。圓雕、浮雕除第96、130窟兩尊大佛,第148、158兩大臥佛為石胎泥塑外,其餘均為木骨泥塑。佛像居中心,兩側侍立弟子、菩薩、天王、力士,少則3身,多則11身。以第96窟35.6米的彌勒坐像為最高,小則10餘厘米。
莫高窟建築藝術
敦煌石窟存有500多個洞窟中保存有繪畫、彩塑492個,按石窟建築和功用分為中心柱窟(支提窟)、殿堂窟(中央佛壇窟)、覆鬥頂型窟、大像窟、涅?窟、禪窟、僧房窟、廩窟、影窟和瘞窟等形製,還有一些佛塔。窟型最大者高40餘米、寬30米見方最小者高不足盈尺。從早期石窟所保留下來的中心塔柱式這一外來形式的窟型,反映了古代藝術家在接受外來藝術的同時,加以消化、吸收,使它成為中國民族形式其中不少是現存古建築的傑作。在多個洞窟外存有較為完整的唐代、宋代木質結構窟簷,是不可多得的木結構古建築實物資料,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