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山(二十一)(1 / 3)

唐朝進士鄭穀有“八景”詩曰:“月滿嵩門正仲秋,軒轅早行霧中遊。潁水春耕田歌起,夏避箕險溽暑收。石淙河邊堪會飲,玉溪台上垂釣鉤。餘雨少室觀晴雪,瀑布崖前墨浪流。”“十二勝景”詩曰:“龍潭貫珠瓊將流,嵩陽洞天景色幽。少室夕照垂金錢,禦寨日落蒼穀口。石池高聳雲崖畔,石僧迎實站山頭。石筍鬧林柏濤滾,珠廉飛瀑震山吼。高峰虎踞雲天嘯,猴子觀天盼解咒。熊山積雪稍奇觀,峻極遠眺天地悠。”嵩山碑刻 石碑是嵩山分布較廣的文物。嵩山碑刻,作品多達2000餘件,顏真卿、蘇東坡、黃庭堅、米芾、蔡京等曆代的大書法家,都在山上留有墨寶。

嵩山最大的碑刻為現存於嵩陽書院西南草坪上高達九米的《大唐嵩陽觀紀聖德感應頌》。此碑為李林甫撰文,裴迥篆額,徐浩書;刻於唐天寶三年(公元744年)二月,碑高9米,寬2.04米,厚1.03米。此碑由碑首、碑身和碑座組成,碑製宏偉,結構緊湊。碑首分三層,上層為雙獅戲珠,不僅美觀大方,而且起著平衡碑頂重心的作用,使碑身牢固穩當。碑首的中層比上、下層和碑身都要寬大,四麵較碑身突出六十厘米,從上往下逐漸收縮,略帶弧形,上麵是祥雲浮雕;碑首的第三層上下平直,正麵中間篆刻額文,額文兩邊有雙龍飛舞浮雕,兩側是麒麟浮雕。碑身刻《大唐嵩陽觀紀聖德感應頌》,隸書25行,每行53字。碑陰刻有宋熙寧辛亥張琬等名家題名,歐陽永叔和遊人的題記則撰於碑的背麵和兩側。碑座為長方形,四麵刻有石,前後各三個,兩側各兩個,共十個。每個內有一尊浮雕武士像,一手高舉揚舞,一手抓住動物,有魚,有蟾,有蛇,各像不一,但都鼓目凸腹,開檔丁字步,或作對陣欲鬥姿勢。

這座碑刻石質堅硬細膩,雕工極為精致,是我國唐碑的優秀代表作之一。

1982年,嵩山被國務院頒布為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2001年3月16日,嵩山被確認為我國首批國家地質公園。2003年7月1日,嵩山國家地質公園揭碑開園。2003年8月21日,嵩山成為我國首批世界地質公園的候選地。2004年6月30日,嵩山世界地質公園正式揭碑開園。200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地學部評選為“世界地質公園”。2007年,被國家旅遊局正式批準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嵩山少林寺

少林寺位於河南登封市嵩山五乳峰下,由於其坐落於嵩山腹地少室山的茂密叢林之中,故名“少林寺”。始建於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是孝文帝為了安置他所敬仰的印度高僧跋陀尊者,在與都城洛陽相望的嵩山少室山北麓敕建而成。少林寺常住院占地麵積約57600平方米,現任方丈是曹洞正宗第47世、第33代嗣祖沙門釋永信。

少林寺是漢傳佛教的禪宗祖庭,號稱“天下第一名刹”。少林寺因其曆代少林武僧潛心研創和不斷發展的少林功夫而名揚天下,有“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功夫甲天下”之說。

少林寺是中國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球低碳生態景區,另外,包括少林寺常住院、塔林和初祖庵在內的“天地之中建築群”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遺產。

少林寺創建於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元宏為安頓來朝傳授小乘佛教的印度僧人跋陀,因此在嵩山少室山建寺。

永平元年(506年),印度高僧勒拿摩提和菩提流支先後到少林寺開辟譯場,在少林寺西台舍利塔設立翻經堂翻譯經書。之後,慧光在少林寺弘揚《四分律》等師說,經多代發展,後世最終形成四分律宗。

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527年),釋迦牟尼佛第二十八代徒菩提達摩來到少林寺,他在跋陀開創的基礎上,廣集信徒,傳授禪宗,東魏孝靜帝天平三年傳法於慧可,從此禪學在少林寺落跡流傳。

在南北朝佛教發展高峰期,北周武帝采納還俗沙門衛元嵩刪寺減僧的建議,在建德三年(574年)下令禁止佛教傳流,史稱北周武帝滅佛,少林寺毀壞嚴重。

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北周靜帝恢複少林寺,將其改名為陟岵寺。

隋文帝崇佛,複改陟岵寺為少林寺,並賜給少林寺土地一百頃,再加上其他賞賜,少林寺成為擁有百頃良田和龐大寺產的大寺院。

唐初,少林寺十三和尚因助唐有功,受到唐太宗的封賞,賜田千頃,水碾一具,並稱少林僧人為僧兵,從此,少林寺名揚天下,被譽為天下第一名刹。

至唐宋年間,少林寺擁有土地14000多畝,寺基540畝,樓台殿閣5000餘間,僧徒達2000多人。達摩開創的禪宗教派在唐朝興盛,是唐代佛教最大宗派。

宋仁宗慶曆三年(1043年)慶曆新政失敗後,留心空宗者始於汴京(今開封)設立禪院。

北宋元八年(1093年)左右,報恩禪師在少林寺弘揚曹洞宗風,終使少林寺“革律為禪”。

南少林寺元代初,世祖命福裕和尚住持少林,並統領嵩嶽一帶所有寺院。福裕和尚住持少林期間,創建了鍾樓、鼓樓,增修廊廡庫廚,僧徒雲集至此演武禮佛。

嘉靖時期,日本倭寇襲擾中國沿海,少林僧侶抗倭有功,因此政府大規模修整寺院,少林寺還享有官府所賜予的免除糧差等特權。其後,少林僧人至少有六次被明朝政府征調,參與戰事,並屢建功勳,所以朝廷又多次為少林寺樹碑立坊修殿,而少林功夫在中國武術界的權威地位也得以確立。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康熙皇帝親書少林寺(原掛於天王殿,後移至山門)、寶樹芳蓮(原掛於大雄寶殿,後被火焚)二方匾額。

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皇帝親覽寺院規劃圖,審定方案,重建山門,重修千佛殿,少林寺這次大修繕和改建耗銀達九千兩。

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親臨少林寺,夜宿方丈室,寫下眾多詩詞、匾額。

建築布局

少林寺常住院建築在河南登封少溪河北岸,從山門到千佛殿,共七進院落,總麵積約57600平方米。主要包括常住院、塔林和初祖庵等。常住院的建築沿中軸線自南向北依次是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閣(法堂)、方丈院、立雪亭、千佛殿。另外,寺西有塔林,北有初祖庵、達摩洞、甘露台,西南有二祖庵,東北有廣慧庵。寺周還有同光禪師塔、法如禪師塔和法華禪師塔等古塔10餘座。

山門

山門為少林寺大門,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修建,1974年重新翻修。門額上有清康熙帝親筆所提“少林寺”三個大字。匾正中上方刻有“康熙禦筆之寶”六字印璽。山門前有石獅一對,雄雌相對,係清代雕刻。山門的八字牆東西兩邊對稱立有兩座石坊,東石坊外橫額:“祖源諦本”四字,內橫額“跋陀開創”;西石坊內橫額:“大乘勝地”,外橫額:“嵩少禪林”。山門的正門是一座麵闊三間的單簷歇山頂建築,它坐落在兩米高的磚台上,左右配以硬山式側門和八字牆。一進山門,便見彌勒佛供於佛龕之中,大腹便便,笑口常開,人稱“大肚佛”、“皆大歡喜佛”。神龕後麵立有韋馱的木雕像,神棒在握,是少林寺的護院神。

甬道過了山門,便是甬道。甬道兩旁就是蒼鬆翠柏掩映下的碑林,因碑石如林故稱碑林。這裏共有20多通曆代石碑,如“宗道臣歸山紀念碑”、“息息禪師碑”等。在道路東側有一長廊,廊內陳列有從唐代到清代的名碑100多通,有碑廊之稱。錘譜堂就在山門內碑林西側,裏麵有泥塑和木雕群像。

天王殿

經甬道過碑林後便是天王殿,天王殿位於碑林的盡頭,以供奉象征“風、調、雨、順”的四大天王而得名。該殿紅牆綠瓦,鬥拱彩繪,門內隔屏前左右各有一尊金剛塑像。三間重簷歇山頂殿堂,外麵有兩大金剛,內裏則是四大天王像,威武雄壯。

大雄寶殿

穿過天王殿,其後有大雄寶殿。大雄寶殿是寺院佛事活動的中心場所,與天王殿、藏經閣並稱為三大佛殿。原建築毀於民國十七年(1928年),1986年重建。殿內供釋迦牟尼、藥師佛、阿彌陀佛的神像,殿堂正中懸掛康熙皇帝禦筆親書的“寶樹芳蓮”四個大字,屏牆後壁有觀音塑像,兩側塑有十八羅漢像。殿內供奉著釋迦牟尼、阿彌陀佛、藥師佛的神像,屏牆後麵懸塑觀音像,兩側有十八羅漢侍立。大雄寶殿東側的殿宇是緊那羅殿,重建於藏經閣1982年。